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承担着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还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任务。我院牢固树立“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意识,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组织领导、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经过坚持不懈努力,铸造了“1123”工作格局:形成了“传承黔东红色文化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红色育人”鲜明特色;呈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明显优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服务地方社会需求亮点突出;组织领导与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落实。
“红色育人”特色鲜明
铜仁素有“黔东门户”之称,黔东革命根据地是云贵高原上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贺龙、周逸群等人的早期革命活动孕育了铜仁的红色基因。周逸群故居、周逸群纪念馆、贺龙旧居、旷继勋故居、黔东革命根据地、枫香溪会议纪念馆、木黄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馆、甘溪战役纪念碑、困牛山红军壮举、红军田心坪战斗遗址、江口坝梅红军战斗遗址、万山汞矿陈列馆、万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十多处红色文化基地,是我院开展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开发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长征精神,红色记忆》《黔东独立师壮歌》《黔东红色文化》《黔东古韵》课程,在《铜仁学院学报》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黔东红色文化研究”等专栏,刊发并推介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研科研优秀成果。通过充分挖掘利用黔东红色的文化资源,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黔东革命精神,传承黔东红色文化基因,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育人之路。
学科建设优势明显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成果丰硕。发表教研科研论文60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92篇(含扩展版),中文核心29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近40部;立项课题118项,其中厅级36项,省级43项,国家级8项(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学科研优秀成果省级以上获奖20余项;省级金课3门,省级精品党课1门,省级精品微党课1门;省级教学竞赛获奖4人次;省级重点支持学科1个;咨政报告获得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2份。冉光仙教授的论文“场域与边界:农村社区‘微治理’的本土化逻辑”荣获贵州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铜仁市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在区域内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
服务社会亮点突出
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开展实践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举办了“明德印记 红色传承”纪念周逸群烈士专题文艺晚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文艺晚会,组织学生编唱《红色黔东组歌》。成立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社会实践队、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发展成就观察团,并由学院领导、部分教授、博士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深入农村、工厂、社区、学校开展活动。开设青马新媒体,举办“红心向党·党史宣讲”最美宣讲员大学生风采展示大赛等理论宣讲活动。我院团总支组织的“红色八月”理论宣讲实践团获得贵州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团队。我院大批教师发挥学科专业特长,为地方党政决策提供咨询、法律服务,为地方、机关、企业、学校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和人才培训,积极发挥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作用。带动区域内高校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今年9月下旬,我院承办的“思政黔行-师师共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铜仁市集体备课会,受到全市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