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新闻信息
以诗为媒,照见故乡与生命的微光 ——铜仁学院举行《光源深处》新书分享会
日期:2025-09-26 10:08:35  发布人:  浏览量:

9 月 25 日,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作协会员龙金永诗集《光源深处》新书分享会在铜仁学院温情启幕。本次活动是 “明德读书 创意写作” 系列活动的第 5 期(总第 37 期),由文学与传媒学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晨光文学社承办,60余名晨光文学社社员与文学与传媒学院师生齐聚一堂,以诗为桥,共探文字里的故乡意、生命光。

龙金永深耕文学创作多年,作品屡登《人民文学》《诗刊》等核心期刊,更斩获第四届贵州 “尹珍诗歌奖” 等重要奖项。此次出版的《光源深处》,是她以故乡黔东松桃为灵感原点的深情之作 —— 全书收录 133 首诗作,以 “光” 为核心叙事线索,巧妙构建 “聚焦、映照、回望、折射、色散” 五大维度,织就一套系统而灵动的诗歌意象体系。

分享会上,龙金永向青年学子袒露创作初心:“故乡是我文字的根,而‘光’是我想传递的精神底色。” 她寄语同学们,无论未来走多远,都要坚守 “故乡” 的情感锚点与 “向阳而生” 的生命态度,让作品中蕴含的成长力量,成为青年探索自我与世界的精神养分。

与会嘉宾围绕诗集展开分析和探讨。在作品意象与精神内涵层面,他们指出“光”在诗中具有神圣性象征意义,诗歌本身则成为承载精神信仰的艺术载体;诗中“光”的意象呈现温和灵动的特质,既借助苗寨山林生活场景构建陌生化审美体验,又通过小女孩、小鹿等朴素意象传递生命向往与创作灵性,达成“洗净铅华、干净圣洁”的艺术效果。在创作视角与叙事特色上,他们肯定诗集以“日常叙事”突破宏大叙事的创作路径,将偏僻乡村生活转化为诗意表达,以寻常生活场景安抚快节奏时代下的个体心灵,实现“文学滋养生命”的价值功能;同时,作品语言质朴清亮,注重“让万物自己说话”,通过鲜活的乡村生活细节增强文本造型感与叙事自由度,展现出成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从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维度来看,研讨认为诗集深度融合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其中对信仰传统与自然敬畏的书写,构成作者强大的精神内核,凸显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凝聚性;同时,有学者从科技与人文关系视角提出,此类扎根生活、富有灵性的文学创作,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独特的人文抵抗价值。此外,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情怀”引发大家对个体与故土关系的思考,作者从村寨成长、外出求学至异地工作的人生轨迹,转化为诗歌中对家园的深切眷恋,这一情感表达是在呼吁青年群体重视心灵力量,肩负对自我、故土及时代的责任,树立起“关照生命、关照家园、关照语言”的人文意识。

学生代表在交流中表示,诗集对“光”的五大维度串联具有创新性,语言风格兼具亲切性与雅致感,同时对“故乡”主题的书写精准传递出深层情感,为青年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提供了鲜活范例。

此次分享会,不仅是对《光源深处》的一次深度解读,更搭建起 “作家 — 教师 — 学生” 三方交流的桥梁:既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优质文学作品,汲取创作与人生的养分,也为铜仁学院的文学教育、学术交流注入新活力。作为铜仁学院积极推进文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明德读书 创意写作” 系列活动再次印证:文学从未远离校园,当诗与青春相遇,便能点亮更多人心中的 “光源”,让人文精神在校园里生生不息。

参加此次活动的除晨光文学社社员外,还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庄鸿文、李子芯、末未(王晓旭)、王晖、唐竹英、滕磊,以及诗人非飞马等。

(供稿:刘梦婷、万容容  图:石娅、陈开燕  一审:刘禹铭 二审:张建刚 三审:杨艳

活动现场

诗人龙金永

活动现场

合影留念

核发:0 点击数: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