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传媒学院作为铜仁学院最早设置的系科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铜仁师范学校创办的中文专科班。1977年,在铜仁师范学校内设立贵阳师范学院铜仁大专班,设中文、政教、体育等八个专业。1978年,铜仁师范学校更名为铜仁师范专科学校,设有中文科。1993年,铜仁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科更名为中文系。2006年,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中文系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并于当年成功申报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14年,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名为文学院。2016年,学校院系调整,将社会发展学院的历史学专业和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整合到文学院,组建人文学院。2022年10月,学校筹建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又将历史学专业划拨出去。2023年4月,人文学院改名为文学与传媒学院。现在的文学与传媒学院共有汉语言文学、秘书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本科专业。
近年来,学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张蕾,“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宋月荷,“第四届全国电力诗歌大赛一等奖”李甜甜,贵州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潇叶等一大批优秀师生。学院与铜仁市委宣传部共建有新闻学院,是贵州省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单位。构建了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活动月、师范生技能大赛“三位一体”活动育人体系,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两刊两馆一社团”(即:校园文学刊物《晨光》、校园学术刊物《梵净学刊》;铜仁文学馆、欧阳黔森文学馆;晨光文学社)优质育人平台。2022年,被铜仁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4年,被评为铜仁市“五四红旗团总支”。
学院现有本科学生832人,国际生8人。教职工49人,博士13人,教授10人(含三级教授2人),副教授2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5人,省级作家协会会员8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1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1人,贵州省新型智库专家1人,贵州省地方史专家库专家1人,贵州省民族教育质量指导委员会专家1人,铜仁市市管专家1人,铜仁市文化遗产专家1人,铜仁市“梵净文化人才”3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者2人,首届贵州文学奖获得者2人。省级“金师”(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金课”6门,校级“金课”6门。现有贵州省第一批学术先锋号学术成果转化运用实践基地1个,贵州省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贵州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中心1个,拥有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欧阳黔森研究中心、中华传统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数智媒体与文化产业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课题3项,国家语委项目4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4项,省级教改项目4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7项,省社科联项目7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0篇,在《人民文学》《诗刊》等文学期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篇(首),出版教材和专著近50部;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和文艺创作获奖20余项。
六十多年的文脉相续,薪火相传,文学与传媒学院将不断赓续传统,始终秉承“富其学、笃其德、广其艺、强其身”的院训,坚持“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办学理念,立足黔东,面向全省,服务地方,以发展研究生教育,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为牵引,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以汉语言文学为主干专业,以秘书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为特色专业,以中国语言文学为主干学科,以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新闻传播学为重点学科,以创意写作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为特色发展方向,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文学与传媒学院建设成为全省乃至整个武陵山区有影响、有特色、有优势的文科院系。
(数据截止2024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