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简介


发布日期:2024-09-02 作者: 来源: 点击:


历史沿革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始于1978年铜仁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科,是学校较早成立的教学单位之一。1992年,铜仁教育学院化学科、生物科并入,更名为生物与化学系;2006年更名为生物科学与化学系; 2013年12月更名为生物与化学工程系;2014年5月,组建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2016年6月,全校二级学院重组中成立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学院现有园林、水产养殖学、林学、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5个本科专业,有农业硕士和林业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其中土木工程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园林专业是贵州省一流专业,林学、水产养殖学是省教育厅重点支持的涉农专业。

党团建设

学院党委作为校级“三全育人”试点单位由3个党支部构成,其中教工党支部2个、学生党支部1个,党员人数合计92人。近年来,院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工作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党员发展、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方面,充分利用党员队伍学科专业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融合,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党建工作重点,积极鼓励全体党员深入基层,扎根山区,服务社会,发展产业,培养锻炼了一批高素质党员队伍,陆续涌现了党员“李子博士”张绍阳、“食用菌教授”高健强、“泥鳅教授”梁正其、“养殖博士”张俊波等一批优秀的“产业服务能手”,积极践行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近年来,学院获批全国样板党支部1个,荣获“贵州省教育系统工作表现突出集体”、“铜仁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铜仁市先进教育集体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4项,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贵州省最美劳动者2人,“新时代贵州人”1人,贵州省铜仁市“五一劳动奖章”2人,铜仁市身边榜样1人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由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高学历、高职称、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有教职工71人,其中教授14人(含三级教授2人),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2人(含三级研究员1人),副教授39人;博士28人,硕士3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1人,省级“金课”教师11人,校级“金课”教师3人,校级“银课”教师10人,双师型教师25人。获省级中青年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有校级教学名师6名。

人才培养

多年来,学院致力于培养品行优良、基础扎实、专业过硬、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现有在校生1098人(其中研究生24人);近五年来,考取研究生84人;应征入伍30人,毕业就业率达94.19%。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英语竞赛等国家级、省级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科研平台

拥有“林学”省级重点学科和“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有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教育厅工程中心2个,省教育厅产学研基地1个,校级科研机构2个。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依托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高校梵净山特色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油茶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实验平台,围绕梵净山部分特定类群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较为而深入的系统调查。近五年,我院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6项,经费近1000万元;发表核心以上论文201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奖4项。

社会服务

学院围绕“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的理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近5年来,学院获得横向科研项目60项,累计经费700余万元。同时教师积极开展非项目形式社会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培训、义务讲座等。学院教师在铜仁市稻蛙综合种养产业、畜禽养殖业、油茶产业、林下种植等方面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办学特色

扎根铜仁,服务贵州省主导产业发展,将“依托梵净,服务发展”作为办学特色,坚持以涉农专业为主,紧密围绕梵净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发挥产业技术优势,以科研促教学,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数据截止202412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