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新时代十年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了深刻总结。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和进入新时代的十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如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伴随这两个问题的“两个结合”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遵循,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方向。学界对“两个结合”进行了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和分析。通过梳理现有文献,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吴文珑 :“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吴文珑副教授在论文《“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中认为,“两个结合”蕴含着科学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注重“结合”的相关论述是“两个结合”的理论来源,为“两个结合”提供了学理支撑。在历史逻辑层面,“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实践逻辑层面,新征程上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前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关键抓手,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现实依据。
其文章脉络如下: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本质特性的内在要求
1.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2.理论的一般原则要同具体实际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要脱下“外国服装”
(二)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演进的经验总结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结合”的初步实践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两个结合”的继续演进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两个结合”的创新发展
4.新时代“两个结合”的境界提升
(三)实践逻辑:新征程上“两个结合”的发展进路
1.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2.赓续民族文化血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立足“两个大局”,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作者简介:吴文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5期
二、尚庆飞:《“第二个结合”深层逻辑的三维分析》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尚庆飞教授在论文《“第二个结合”深层逻辑的三维分析》中认为,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层逻辑,不能单纯拘泥于文化逻辑层面加以理解,而应当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场域,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加以全景式透视。从历史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经历了形式和内容不同层面的融合过程,新时代推动“第二个结合”应努力实现向价值理念层面深度融合的转变。从理论维度而言,“第二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提出,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问题的认识,实现了从“自在自为”到高度“自觉自信”的转变。从现实维度而言,新时代推进“第二个结合”,不仅要直面“中国之问”的求解,更要在回答“世界之问”中实现“问题域”的转变,以此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其文章脉络如下:
(一)历史之维:从“形式”“内容”到“价值理念”的深度结合
1.以比拟或比附方式推进形式层面的结合
2.以创造性发展方式推进内容层面的结合
3.积极推进价值理念层面的深度融合
(二)理论之维:从“自在自为”到高度“自觉自信”的转变
1.高度的自觉自信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高度的自觉自信源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丰富经验的总结。
3.高度的自觉自信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关系中。
(三)现实之维:从“中国之问”到“世界之问”的解答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对中国近代以来文化自卑心理的超越和彻底批判。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会大大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作者简介:尚庆飞,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2期
三、李宏伟:《论“两个结合”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创新》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宏伟副教授在论文《论“两个结合”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创新》中认为,“两个结合”消解时空之争、解答体用之争、弥合知行之争、明辨物人之争,折射出“能用—会用—真用—好用”的递推逻辑,贯通客观与主观、过程与目标、态度与行为、立场与价值等的内在统一。作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方法论,“两个结合”既具有极强的宏观性、示范性和保障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在具体运用中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创新、21世纪的东方传播与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其文章脉络如下:
(一)消解时空之争,在求同存异中聚合真理力量
(二)解答体用之争,在自信自立中坚定发展道路
(三)弥合知行之争,在真抓实干中建设现代化强国
作者简介:李宏伟,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2期
(整理人:李泽朋,指导老师: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