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030503
所属学科:法学
一、专业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源自铜仁师专1979年开办的政教专业,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0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毕业13届学生,2020年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本专业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优势:
第一,师资结构合理:现有16名专任教师,3名兼职教师,生师比约为11.5比1;专任教师中有教授7人(三级教授2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第二,科研平台殷实:目前拥有贵州省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贵州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贵州省高中名校长工作室各1个,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铜仁研究基地、贵州省廉政文化实证研究基地、全国优秀人文社科普及基地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第三,科研成果丰硕: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8部;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承办了全国第四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论坛、改革与新时代学术论坛等全国性学术会议。第四,教学成效显著:主持省级教改项目8项、发表教研论文近30篇;省级教学比赛获奖8人次;承办了第六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政治)大赛。第五,人才培养质量较高:自招生以来,逐步强化学生师德养成,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着力提升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超过5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立项9项、省级立项20项,公开发表论文16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考取研究生22人,并涌现出大批优秀校友。
二、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国家、贵州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立足黔东、面向贵州,培养具有良好的师德素养和深厚的山乡教育情怀;具备良好的思政学科素养、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掌握思政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中学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研能力,能胜任中学思政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骨干教师。
五年预期目标:
目标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职业,自觉培育职业情感,具有坚定的从教意愿,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善于创新,社会适应能力强,能够独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做“四有”好老师。
目标2:具备扎实的思政专业理论基础,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和科学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难题;适应和引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紧密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熟练运用教育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教育评价,具有专业发展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目标3:秉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能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灵活运用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有效进行班级管理和主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等综合育人活动,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目标4:具备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清晰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规划和自我成长计划,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和思政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能运用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进行自我诊断和提出改进策略。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家国情怀,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自觉践行师德的意识,具有从教意愿,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素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基本掌握中学思政课教学技能,了解思政学科前沿,具有班级管理的体验,具有“五育并举”理念,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初步掌握沟通合作的技能,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具体要求如下:
(一)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 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内涵,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1.1 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内涵,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2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能依据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教学。
1.3 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具有依法执教意识,能遵守《新时代中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能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育情怀] 具有扎根山乡从事中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意愿,认同中学思政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成为中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 理解教师职业的内涵与意义,认同中学思政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职业价值,具有扎根山乡的从教意愿与崇高的职业理想。
2.2 具有以生为本的学生观,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尊重学生人格和学习发展的权利,具有为学生发展创设条件和机会的意识,对学生富有爱心、责任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 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精神,具备一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在教育实践中能够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二)学会教学
3.[学科素养]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遵循中学教育规律,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中学思政课发展前沿,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平台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关联,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有效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3.1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具有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现实问题的体验。
3.2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体系结构与思想,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框架,能分析其对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价值。
3.3 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掌握信息化设备、软件、平台等新技术的使用技能。具有主动适用新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意识。
3.4 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前沿,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关联,具备结合社会实践有效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的能力,能够基于所学理论分析回应现实。
4.[教学能力] 熟悉中学思政学科课标,理解中学思政课教材,能够在教育实践中依据中学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和学科认知特点,具有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实践体验,具备讲授政治学科的教学技能,具备初步具备的教学能力和一定教学研究能力。
4.1 熟悉中学思政学科课标,理解教材的编写逻辑与体系结构,具有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的意识。遵循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规律,能够根据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完成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
4.2 具备书写技能、普通话、板书设计、课件制作和沟通等基本教学技能,具备教师话语,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具有一定周期的教学实践。
4.3 基本掌握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的形式,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并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能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教学反思。
(三)学会育人
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基本掌握班级组织和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合理解决教学与管理实践相关问题;基本掌握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方法;在参与班主任工作实践、指导或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中获得积极体验。
5.1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具备运用教育教学、中学生成长生活等相关法律制度规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2 掌握班级建设的工作规律,愿意从事班级管理工作并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5.3 掌握班级建设的基本方法,获取组织和科学安排班级活动的积极体验。
6.[综合育人] 具有教书育人的意识,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握中学生养成教育规律,有机结合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和育人活动,理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育人价值;了解学校文化建设育人内涵、价值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开展育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6.1 具有教书育人的意识,了解中学德育原理和方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掌握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育人方法,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
6.2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养成教育规律,能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
6.3 形成协同育人意识,了解学校文化建设育人内涵、价值和方法,具有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的体验,具备开展育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四)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与技巧,掌握批评性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7.1 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识,追踪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7.2 具有反思思维意识,初步掌握反思方法与技巧、批评性思维方法,具备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分析的能力,并能够提出改进措施。
7.3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运用反思思维、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8.[沟通合作] 具有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等;理解学习共同体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原理与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的体验。
8.1 具有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掌握基本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中与同事、同行、专家等进行有效沟通交流。
8.2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了解中学教育的团队协作类型和方
法,在教学实践中拥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的积极体验。
表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的矩阵图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目标 1 | 目标 2 | 目标 3 | 目标 4 |
师德规范 | √ | | | |
教育情怀 | √ | | | |
学科素养 | | √ | | |
教学能力 | | √ | | |
班级指导 | | | √ | |
综合育人 | | | √ | |
学会反思 | | | | √ |
沟通合作 | | | | √ |
四、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学分要求:通识教育平台及专业教育平台最低修满156分.其中,自主学习平台至少修满6分和项目课程平台至少修满6分。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教育学
(二)核心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伦理学、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计与评价、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六、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总学时为2358,总学分为156,其中,必修课学分为115,占比73.7%;选修课学分为41,占比26.3%。理论课学时为1528,占比64.8%;实践课学时为830,占比35.2%。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总学分20,占比12.9%;学科专业课程总学分94,占比60%;教师教育课程学分20,占比12.9%。
表2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表
课程平台/模块 | 修读要求 | 学分分布 |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占比 | 备注 |
通识教育 | 必修 | 19 | 8 | 27 | 34学分 21.8% | 其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20分,占总学分比值12.9%。 |
选修 | 6 | 1 | 7 |
专业教育 | 学科基础课程 | 必修 | 28 | 10 | 38 | 94学分 60.3% | (1)学科专业课程总学分93分,占总学分的60%,符合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要求。 (2)教师教育课程20学分,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必修学分不低于10学分,总学分不低于14学分”的要求。 |
专业核心课程 | 必修 | 14 | 3 | 17 |
专业方向课程 | 选修 | 12 | 3 | 15 |
跨学科课程 | 选修 | 1 | 1 | 2 |
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 | 10 | 7 | 17 |
选修 | 1 | 4 | 5 |
综合实践 | 教学能力测试 | 必修 | - | 1 | 1 | 16学分 | 教学能力测试1周,教育见习研习总时长为4周,教育实习总时长为18周,……。实践总时长23周,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不少于18周”的要求。 |
教育见习研习 | 必修 | - | 3 | 3 |
教育实习 | 必修 | - | 6 | 6 |
毕业论文/设计 | 必修 | - | 6 | 6 |
自主学习 | 创新创业 | 选修 | - | 6 | 6 | 6学分 | 修读要求见《铜仁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暨自主学习学分实施方案》。 |
悦读青春 |
学术讲座 |
明德修身 |
致用尚能 |
文体活动 |
项目课程 | 创新训练 | 选修 | - | 6 | 6 | 6学分3.8% | 修读要求见《铜仁学院项目课程实施与管理办法》。 |
创业实践 |
社会服务 |
总学分及比例 | 91 58.3% | 65 41.7% | 156分 | 100% | |
注:
1.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指能够支撑师范生人文底蕴、社会关怀、科学精神等综合素养养成的通识教育类必修或选修课程,不包括思政理论、大学外语、大学体育类课程。
2.教师教育课程参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进行填写,应包含除教育实践领域的其他5大基本领域(中学包括: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小学教育基础,中/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幼儿园包括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3.综合实践课程指专业培养计划所规定的集中实施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教育实践领域,即见习、研习、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
4.自主学习教育平台是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各模块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用。各专业要根据校团委实施方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服务学生未来发展。
5.项目课程要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场行业或岗位能力要求为目的,围绕岗位典型任务之下的典型产品(或服务)开展教学活动。要遵循能力导向与产出导向,由教师主导完成项目课程的内容及任务设计,并通过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达成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