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活动 >> 正文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
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日期:2025-06-26 09:46:35  发布人:  浏览量:

为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25年6月23日,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赖全教授、王德召教授、黄玖琴教授以及研究生李冰艳、胡美琳、黄滟、魏文烨一行赴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交流活动。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蓉蓉、院长助理孔川、学科办主任张晓参与交流,双方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深入研讨。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蓉蓉首先介绍了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成果,并重点分享了该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创新举措。她指出,苏州大学依托长三角区域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大中小学学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思政育人体系,形成了课程共建、师资共培、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模式。学科办主任张晓从实践层面补充道,苏州大学通过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合研修班、开展跨学段教学观摩等活动,有效破解了各学段思政课“重复化”“碎片化”问题。院长助理孔川则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注重“大思政课”理念,将社会实践、红色资源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赖全对苏州大学的经验分享表示感谢,并介绍了铜仁学院立足贵州红色文化和民族特色,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衔接的探索。王德召教授和黄玖琴教授分别从课程设计、校地合作等角度,阐述了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思政课+民族文化”“思政课+乡村振兴”等特色实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育人品牌。

在自由交流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纷纷结合自身研究提出建议。李冰艳认为家庭教育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延伸,建议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将思政教育融入家庭生活场景。魏文烨从课程体系衔接的角度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注重不同学段内容的递进性和连贯性,比如小学阶段侧重情感熏陶,中学阶段强化理性认知,大学阶段深化实践探索,形成螺旋上升的教育链条。”胡美琳认为:“可以利用社会实践资源,设计贯通大中小学的思政研学路线,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理论认知,增强价值认同。黄滟聚焦资源整合问题提出:“可建立‘学段共享资源池’,收集家庭端的思政教育典型案例。比如小学生‘家风故事簿’、中学生‘家庭红色记忆档案’、大学生‘家乡治理调研报告’,既能体现进阶性,又能促进跨学段经验流动。”副院长总结指出青年学者的思考呈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立体图景,从家庭场景切入,贯穿大中小学育人链条,既体现学段特色又注重衔接融通”。

朱蓉蓉院长指出,两院交流合作标志着东西部教育资源深度对接的新起点,未来将联合开展跨区域教学观察研究。赖全副院长表示,此次两院对话为破解内容重复性”“学段断层化等难题提供了新思路,铜仁学院将借鉴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验深化理论链、实践链、育人链三链融合,推动武陵山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欢迎苏州大学学生报考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此次交流活动凸显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两个关键转向:在空间维度上打破地域壁垒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时间维度上构建贯穿全学段的育人共同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两校合作不仅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入新动能,更昭示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广阔前景。

(图文/李冰艳  一审/龙宥蓁  二审/赖全  三审/张江林)




作者: 核发:0 点击数: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