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硕士点概况及研究方向
1.硕士点介绍
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坚持“立足本土,服务地方,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卓越能力的旅游管理精英为目标,突出侧重专业化和个性化培养特色、突出以经济学、地理学与管理科学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特色,突出理论与实务紧密相结合的能力强化训练特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旅游职业素养,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研究方向及内容
旅游产业化。聚焦旅游产业的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专注旅游集群形态创新、旅游融合业态创新、旅游品质服务创新等旅游产业化规划策划开展特色研究,构建“可体验可传播可持续”的全球旅游目的地新范式。
数字文旅技术与管理。以技术为驱动、管理为支撑、生态为依托,专注场景创新、数据赋能与标准化建设,开展技术、管理、生态协同发展的中国式文旅现代化路径研究。
旅游新业态运营与管理。聚焦旅游新业态运营与管理领域,专注红色旅游、研学、乡村民宿、生态露营等新业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公司治理与创新、旅游国际化运营机制与管理模式,开展旅游供需的组合问题挖掘与破解研究。
3.招生专业
招生专业为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
二、办学理念及特色
铜仁学院秉承“依托梵净·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扎根山区·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基于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凤凰古城、万山朱砂汞矿工业遗址文化遗产等旅游品牌,借助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依托两个省级重点学科民族学、农林经济管理,以及省级一流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能更好地立足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聚焦旅游产业化、数字文旅与标准化建设、旅游企事业管理等特色研究,构筑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与省内及武陵山区现有的MTA学位点错位发展,为武陵山区域乃至中国西部的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无可替代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师资及导师队伍
1.师资情况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通过青年教师人才培养、人才引进、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组建了一支高层次、国际化、双师型的专业教学团队。本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博士10人、硕士8人,硕博比100%、博士比56%、高级职称比83%,教学团队师资结构合理。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教材5本,获得省级一流师资培育教学团队、三项校级“银课”,已形成整体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2.导师队伍
导师队伍基本情况 |
专业技 术职务 | 人数 合计 | 35岁 以下 | 35至 39岁 | 40至44岁 | 45至49岁 | 50至 54岁 | 55至 59岁 | 60岁及以上 | 博士学位教师 | 硕士学位教师 | 实践经验教师 |
正高级 | 8 | 0 | 3 | 3 | 0 | 2 | 0 | 0 | 4 | 4 | 4 |
副高级 | 6 | 0 | 3 | 2 | 1 | 0 | 0 | 0 | 4 | 2 | 1 |
中 级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其 他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总 计 | 15 | 1 | 6 | 5 | 1 | 2 | 0 | 0 | 8 | 7 | 5 |
获外单位博士学位 人数(比例) | 获外单位硕士学位人数(比例) | 导师人数 (比例) | 博导人数 (比例) | 有境外经历教师人数(比例) |
8人 (53%) | 7 人(47.00 %) | 6人(40%) | 0人(0%) | 3 人( 20 %) |
3.学科方向带头人介绍
徐仕强,旅游管理省级一流专业负责人,全国文科应用转型改革名师,铜仁市旅游产业化工作专班专家、铜仁市旅游协会副会长。围绕旅游产业化方向,聚焦旅游融合业态创新、旅游营销创新等领域,主持贵州省社科联联合课题、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各1项和贵州省教育厅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2项,承担《碧江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服务项目》《碧江区旅游营销专项规划》等旅游横向课题研究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项目等10余项。在《经济地理》《物流技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铜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拟承担旅游策划与规划类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
翟玉胜,铜仁学院银课教师、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聚焦产业经济与财务金融研究方向。承担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原理)、旅游学概论、财务管理和硕士生《发展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教学。现担任贵州省铜仁市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股份公司外部董事。先后在《管理世界》《统计与决策》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主持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和铜仁市委重大决策问题研究课题各1项;完成《松桃苗族自治县“十四五”规划纲要》等横向合作项目3项,项目经费达15万元。获得贵州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铜仁市第四次(总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拟承担旅游产业化领域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
卢德彬,担任贵州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兼职硕士生导师、贵州省高等学校山区国土空间智能监测与政策仿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公共管理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地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向,聚焦地理信息大模型和时空数据融合技术,开展地理信息科学、土地利用变化智能监测与政策模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厅和贵州省教育厅等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讲本科生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空间分析“和研究生“GIS与国土空间规划”,拟承担旅游策划与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
耿敬杰,担任铜仁标准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职律师。先后主持或完成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铜仁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目、铜仁学院文化扶贫项目3项。在《中国土地科学》《云南社会科学》等CSSCI源刊等期刊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承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旅游法规》《大数据与智慧旅游》等课程。先后制定或参与制定地方标准3项,开展标准化课题研究3项,担任铜仁市武陵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兼职外部董事,拟承担数字文旅技术与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
刘姗,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科研20年,曾任铜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现任铜仁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贵州财经大学MTA专业硕士行业导师,招收培养2名硕士研究生。围绕旅游管理方向,聚焦企业管理及旅游消费行为领域,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主持贵州省教育厅项目1项,主持校本研究课题2项,承担地方文旅横向项目10余项。在《地域研究与开发》《职教论坛》等发表论文9篇,出版研究著作2部。获贵州省级金课1门,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篇调研报告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肯定性批示。担任贵州省留学生招生资格评审专家,铜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文旅智库专家,铜仁市常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顾问。拟承担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课程教学等培养任务。
四、科研及社会服务
已建有省级“武陵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高校“梵净山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产学研基地”等研究平台。先后与铜仁市发改委等单位共建铜仁发展研究院、铜仁市旅游培训中心和铜仁市标准化研究院等合作平台。拥有一支以“骨干教师+专兼职双师型教师”为一体的理论创新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科研团队。近五年来,共有纵向科研项目43项,到账资金87.4万元,横向科研项目39项,到账资金373.88万元,出版专著14部,公开发表高质量论文59篇。获司局级及以上科研成果获奖5项,县处级及以上政府或市级行业协会或有影响力的旅游相关企业采纳的6项。师均到账科研经费年均4.69万元。
五、培养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基地、校外实习、国际合作等方面)
践行“铜仁需求、国家标准”产教融合理念,形成“三协同、六融入、九衔接”校地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建设铜仁市梵净古邑文旅集团等54家实践基地。选聘跨学科、跨区域行业教师18人,建构双师协同、教研合作的产教融合机制,助推旅游产业高效发展。依托国家产教融合应用转型试点项目和武陵山民族生态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探索出协同育人培养路径,近三年来横向协同育人经费达4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