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首页 >> 专题建设 >> 社会实践 >> 正文
专题建设
 
热点推荐
社会实践
三下乡|党建引领振兴路,青春实践助致富——铜仁学院教育学院“三下乡”活动纪实
日期:2025-07-16  发布人:  浏览量:

7月11日至13日,由铜仁学院教育学院田茂荣老师带队,铜仁学院研究生院吴凯旋、李冰艳、江思梦以及铜仁学院教育学院本科生陈云菲、宋香美共同组成的“党建引领振兴路,乡村致富正当时”的三下乡实践团队先后走进德江、思南、印江三县四个村落。该团队怀揣对乡村振兴的探索热忱与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把汗水挥洒在默东大地,把学问写在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德江两村行,触摸乡村发展多元探索

7月11日清晨,红日从薄雾中醒来,汽车行进在蜿蜒盘旋的盘山公路,行至山顶,师生们摇下车窗,呼吸中清新的自然空气,极目远眺眼底的磅礴的乌江山水,革命先辈毛泽东同志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不禁浮现在众人的脑海,此情此景,令在场的师生感慨万千。翻过山脊,不觉间,汽车已抵达潮砥镇岩坝村村委会,驻村刚满一个月的铜仁学院教育学院教师徐茂成与驻村干部们已在村口迎接。

据徐茂成老师介绍,岩坝村位置偏僻且居住分散,以传统农业为主,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和老人居多,村民收入依赖零散种植与外出务工,面临青壮年流失、基础设施待完善、邻里矛盾时有发生等多重挑战,驻村干部需常上门及时掌握情况化解矛盾。

驻村才一个多月,他已调解养蜂纠纷、土地争执,参与寻找因家庭琐事躲进山洞的村民,每日走访宣传防灾及安全知识,将全村情况熟记于心。其驻村干部的担当让实践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

访谈结束,驻村干部徐茂成老师带领团队进村入户实地走访了解情况。第一户走访的是一位留守老爷爷家。老爷爷因视力残疾,生活多有不便,驻村干部们便成了这里的常客。“是党给我们带来了今天安稳的生活,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老爷爷的话语里满是对党的感恩和对未来的期盼。随后,徐茂成老师带领实践团队来到另一户人家。刚到门口,家中的奶奶就热情地邀请大家进屋。虽然奶奶一只手受了伤,却依旧端出新鲜的李子招待大家。徐茂成老师介绍,这户人家只有两位老人留守,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前段时间,奶奶不小心摔伤了手,是他亲自送奶奶去镇上医院诊治的。老奶奶对徐茂成老师充满感激,执意要留大家吃饭,在遭到婉拒后,大家离开时,奶奶还端着李子追了出来,塞到每个人手里,这份淳朴的热情让在场的所有人深受感动。

走访中,留守老人对家乡发展的期盼与在土地上的坚守,为思考“如何让乡村留住人”提供了鲜活样本。

走访结束,从岩坝村出发,实践团队来到平原镇坳田村,其“小规模+分户养+集中销”生产经营模式走出了新路,让师生们耳目一新。

据村支书介绍,该村以支部引领、党员规划为核心,鼓励村民以家庭农场为单位自主肉牛养殖,村委会搭建统一产销平台,既保留农户积极性,又解决“散养难销”痛点。村里通过“几块牌子、一套人马”降低管理成本,回收玉米杆用于养殖实现土地资源循环利用。农忙时雇佣闲散劳动力,让“人人有事干”、“家家增收入”,“鼓了钱袋子”,“过上好日子”。阳光下,玉米地与养殖场交相挥映,展现出一幅“小而美”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思南县周寨村——穷山沟里产出“金疙瘩”引领黔货出山

7月12日,团队到达思南县周寨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周寨村的调研让实践团队体会到“选对路、久久为功”的力量,成功铺就“小红薯”撑起“大民生”的致富新路。

据村主任王勇介绍,该村从2000年开始数次试种中药材农产品创业受挫到锚定红薯产业,2018年,返乡能人张诚创立“陈薯”品牌,在政府扶持下引入良种和设备,建成现代化红薯加工链。2022年转型生产酸辣粉,通过质高价优、薄利多销、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额从起步2万元飙升至7.13亿元,日销量达到数十万桶,畅销全国。产业带动全县超6万人增收,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万元增至2024年的2.8万元。村集体将收益的90%回馈村民,单2023年分红就超2000万元。同时通过构建“育苗-加工-废料养牛”绿色闭环,将90%原料本地化,周寨村用二十余年走出“种植—加工—销售—循环利用”完整产业链,带动当地农民稳就业增收,逐步发展为中国西部山区乡村振兴样板。

在村主任王勇带领下,团队参观了规模化红薯加工厂:在车间门口,陈薯企业支援榕江抗洪的集装运输车辆格外醒目,走进生产车间,机械化流水线高效运转,产品即将发往全国,物流车辆络绎不绝。“定价格、保回收”机制让村民安心种植,党员全程参与产业链各环节,2024年村集体收入超4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万余元,让“小红薯撑起大民生”成为现实。

在乡村治理上,“村民积分制管理”“相应积分兑换相应生活物资”“抖音群众大会”打破传统壁垒,高标准生育奖励、助学补助、老人免费用餐等福利让村民“共享发展”可见可触。从村主任身上,团队清晰地看到,作为村干部为人民谋福祉的坚韧与无私,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定执行力,应该说,这种精神正是高标准超额完成党中央下达各项指示任务的有力保障。王勇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完美诠释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其思想行为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统一在一起,其崇高的理想境界和奋斗精神令在场的师生无比动容。

从清晨到中午,村主任王勇对团队成员们的提问知无不答、言无不尽,访谈期间,周寨村支书张诚依然在处理公务,安排部署、对接协调周寨村龙头企业“陈薯”的各项工作,知悉团队的到来,他特意抽出宝贵的时间,与团队一行人员在他的办公室进行了简短深入的交流。谈话过程,令团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对产品质量的坚守,对村民利益的保障,他说:“价格的低廉意味着产品质量的下降,群众利益受损,不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我希望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盒酸辣粉,而是实实在在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我们让利于民,让群众真真实实能够分享到企业发展的红利。”周寨村支书张诚对产品质量的坚守和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保护,深深的打动着我们,我相信,这样的经营发展理念也一定打动了众多的消费者,产品销售额从起步2万元一路飙升至7.13亿元,每年呈倍增工,日销数十万桶,畅销全国便是最好的答案。

该村从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保障、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教育振兴、乡风文明等各方面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村支书张诚提出的:“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人才与品牌互相成就”“乡村振兴需产业硬实力与人心凝聚软实力齐头并进”“发展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份责任”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其对乡村振兴的深度思考,更是顺应了当前乡村振兴的发展形势。通过观察发现,该村“支书主外主任主内”的责任分工模式,最大化提升了该村的工作效率,为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新大路。

印江县新寨镇——茶香里的机遇与挑战

7月13日,我们到达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印江县新寨镇团山村。据村支书雷书记介绍,村子以党建为核心,锚定茶叶、烤烟两大重点产业,辅以其他作物,形成“主辅结合”格局。

党建引领是产业发展关键。支部成员中的一对兄妹带头种红茶,借抖音直播带货打开销路,成致富榜样。村里引入宏源、汇丰企业,分别主打中低端和高端茶叶,党员全程参与质量监管,构建分层产业体系。作为农夫山泉在贵州的唯一合作方,2019年建成的加工厂采用“人工+机械”采摘模式,带动周边就业,去年国外市场年收利达1.5亿元,眉茶成热销品。

在乡村治理上,该村支部推行网络化管理,党员分片包联农户,用通俗语言宣传政策,村民靠觉悟参与公益。73岁老党员、退伍军人肖吉林1972年参军,1979年退伍后参与战后建设,如今仍参会建言,诠释党员担当。退伍军人和党员干部任队长,包容村民学历差异,耐心落实工作。村里重视教育,号召大学生回乡任教,孩子整体学历提升;对脱贫户关怀备至,政策落地精准。

三日感悟:党建引领绘就乡村致富宏图

三天四地走访,从岩坝村驻村干部徐茂成老师的服务担当,到坳田村“支部引领+分户养殖”的模式创新,从周寨村“党员冲锋在前”的红薯产业致富奇迹,再到新寨镇“党旗领航”的茶香出海,乡村振兴核心密码——“党建引领为首要,产业发展是核心,人才保障要先行,发展红利共分享,乡村致富是目标”逐渐清晰起来。

实践团队成员体会到:乡村振兴的“首要答案”在“党建引领”中。平原镇坳田村靠支部定方向、党员趟路子,让村民增收;三道水乡周寨村以党支部为核心,党员扎根产业链,成就“小红薯”大奇迹;新寨镇党旗领航,党员带头闯市场,让茶叶走向国际。实践印证:唯有党建引领,才能凝聚致富合力;唯有党员带头、群众跟上,振兴路才会更宽更广。

对青年学子而言,“三下乡”让“青春何为”有了答案:学懂“党建引领”逻辑,用学识助乡村党组织建设;学党员担当,用新媒体帮农产品拓销路,响应“乡村致富正当时”号召。铜仁学院教育学院田茂荣老师表示:“未来,铜仁学院教育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将持续关注服务乡村振兴,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学好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本领,让青春力量融入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各个环节,贡献当代高校力量,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奋力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长征路。”

(来源:陈云菲/图 宋香美/文 编辑:李丽 一审:肖翔 二审:田淼 三审:田自立)

(徐茂成老师在介绍岩坝村的情况)

(与徐茂成老师一同进行村民访谈)

(实践团队向村民了解情况)

(实践团队向坳田村支书了解坳田村发展模式)

(当地肉牛养殖场)

(“陈薯”酸辣粉包装车间)

(王主任介绍周寨村的福利制度)

(张诚支书在产品展示车间认真把关产品质量)

(实践团队向团山村村干部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情况)

(当地茶园)

(团山村的荣誉墙)

(实践团队的合照)







点击数: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