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铜仁学院团委在学校党委、行政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结合校党委各项工作部署,聚焦主责主业,紧扣学校“扎根山区·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围绕服务学生和服务大局两条主线,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活动主题,结合我校已形成的“念好梵净山字经,做好锦江水文章,打好绿色生态牌”的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工作理念,号召铜院学子把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献给祖国。全校组织动员师生1600余人,组建226支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一线,围绕理论宣讲、法治宣传、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动态、锤炼过硬专业本领,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
一、为党育人是根本 机制建设是保障
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把“三下乡”实践活动作为引导青年学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成立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及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校党委副书记牵头推进,要求各职能部门全力靠前、二级学院配合落实,有效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协同联动的工作合力,推动学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有序开展。一是突出主题,精细组织。校团委第一时间按照团中央、团省委统一工作部署,制定工作方案,召开专项工作部署会,并组织各项目团队围绕实践主题、调研方法选取、网络媒体宣传、结项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为各团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好指引。二是务求实效,安全保障。社会实践活动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工作原则组织实施,并建立“五个必须”的防范机制:必须制定活动安全预案,必须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必须签订安全责任书,必须坚持每日安全汇报,必须建立安全应急机制,确保活动的整体安全。突出“思政与实践相结合”,每支团队配备1-2名思政指导教师、实践指导老师,全面负责活动策划、安全教育等工作。
二、创新实践是传承 广泛宣传是力量
积极构建“大实践+思政”格局,创新社会实践板块,设计通识实践板块、专业引领板块、“专项计划”板块三个类别。“通识实践”板块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群体,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队,通过国情调研、社会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多走多看、常思深悟;“专业引领”板块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鼓励以院系、专业方向为单位组队,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集中专业力量主动服务地方基层需求,以高质量项目引领实践活动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坚持抓好品牌项目培育工作,着力打造了一批竞争力强、示范性好、具有学校专业学科特色的“三下乡”品牌项目;“专项计划”按照国家级专项六大方面、省级十大专项计划及校级特色专项组队,主要引领少数民族同学们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深刻感受祖国的历史巨变和伟大成就,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感。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中成长成才和贡献力量,在身体力行中将青春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坚持主动联系媒体与吸引媒体关注并举的原则,与官方主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运用好校内媒体矩阵,成立宣传小组并设立三级联动通讯员,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此次实践活动期间,我校实践团队在各级各类媒体发布报道累计600余次,其中在省级及市级官方媒体发布报道百余次,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阅读总量破万,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高了我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知晓度和辐射力。
三、锚定方向是基础 突出成效是核心
近三年以来,学校共组织500余支团队近3000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被各级各类媒体报道,其中近100支团队获评校级及以上优秀团队称号,100余人获评校级及以上先进个人称号。学校在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国三下乡优秀组织单位”表彰;“互联网+云端助农”项目品牌荣获2022年全国优秀品牌项目;累计荣获国家级各类表彰4项;2023年,学校荣获“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团队”1支,全省优秀项目、优秀团队、优秀个人等各类表彰52项;2024年铜仁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成绩再创新高,荣获省级“三下乡”各类表彰共78项,其中优秀实践单位6个,优秀实践团队36个,优秀实践个人35名,优秀品牌1项,获团省委推荐申报团中央全国优秀实践单位1项,优秀实践团队一支,优秀实践个人1名。铜仁学院团委不断加强引导全校青年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实践团队在理论宣讲、教育关爱、乡村振兴、科技支农、普法宣传、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影响范围广泛,育人成效明显。
一是用好红色资源,推动党的理论学习教育入脑入心。今年7月,学校“党的创新理论暨黔东红色文化宣讲团”“红色黔东、理论之光宣讲团”“青言青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等理论宣讲队伍先后奔赴碧江区各易地扶贫搬迁帮扶点社区、各乡镇以及石阡、玉屏、思南、沿河等地,依托当地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党的理论宣讲活动。宣讲中,团队深入中小学、基层社区、田间地头,通过小范围、面对面、互动式的宣讲方式,围绕“党领导下的中国发展”,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寄语与期望,努力讲好新形势下党带领国家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展望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发出青年学生最强音。
二是发挥专业力量,确保实践活动深入有效。聚焦社会发展过程中亟需关注的问题和现象,提前在校内采用“揭榜挂帅”的工作方式,确定了“文旅融合视阈下的铜仁万山汞矿文化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研究”“村规民约助推乡村治理调研”“‘赤红现厚重,坚韧显传承’路腊非遗调研”“农村生态发展调研”“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环保服务调研”等重点课题,面向全校师生招募组建重点团队深入城镇、乡村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累计回收了近万份有效问卷,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三是推动校地合作,助力返乡实践丰富多元。我校敏锐洞察时代趋势,依托自身人才与专业优势,探索与利用“互联网+”平台,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彼时,我校驻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的果树学专家张绍阳教授及其科研团队(自2013年起深耕当地),携手校团委,以暑期“三下乡”活动为桥梁,融合线下实践观察与线上认知提升,技术帮扶与营销传播并举,正式启动了“云端助农”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创新模式,促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空心李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与品牌建设。四年来,该项目紧密结合我校“硕博下基层”及“党史学习教育百名博士教授下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等专项行动,项目团队面向全校招募并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大学生,特邀“李子博士”张绍阳教授及校团委副书记田自立、张朝飞等担任指导,确保项目团队既有深度也有广度。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通过线下技术培训提升自身技能,还积极运用线上直播带货等新兴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有效促进了农产品上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媒体的高度关注。至今,已成功举办二十余场公益直播,累计吸引数十万观众在线参与,收获数万条互动评论,直接带动果品销售近四千件,销售额突破二十五万元大关。同时,该项目还培养了超过420名具备优秀线上直播与新媒体运营能力的大学生人才,为乡村振兴事业输送了新鲜血液与强劲动力。
(来源:校团委 编辑:唐林 一审:肖翔 二审:田淼 三审:田自立)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

(2024年7月8日,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出发前合影)

(2024年7月5日,艺术学院文艺表演实践队在思南胡家湾演出现场合影)

(2024年7月10日,铜仁学院民族团结宣讲队在松桃苗族自治县灯塔村帮助村民摘辣椒)

(2024年7月5日,艺术学院三下乡团队赴玉屏侗族自治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024年7月9日,经济管理学院“金融普法”实践团志愿者向孤寡老人发放宣传手册)

(2024年7月15日,铜仁学院“我与古树有个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指导教师现场分享楠木王故事)

(2024年7月6日,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黔韵传声”实践队在苗王城体验苗族刺绣)

(2024年7月11日,铜仁学院“乡村旅游梦之队”实践团在云舍景区田野间进行拍摄)

(2024年7月4日,文学与传媒学院实践队成员参观困牛山战斗遗址)

(2024年7月8日,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万山调研团指导教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2024年7月10日,教育学院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合影)

(2024年7月2日,铜仁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大队基层服务践行团合影)

(2024年7月9日,铜仁学院民族团结宣讲队合影)

(校团委青媒工作室“互联网+云端助农”实践队合影)

(2024年7月9日,铜仁学院“铜仁文旅推荐官”实践队在梵净山风景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024年7月10日,校团委青媒工作室“向日葵”实践团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