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由我校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艺术学院和人文学院成立的乡村振兴促进团——“情系乡村·筑梦启航”乡村振兴实践队前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坪峨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根据当地需求和学院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从培训稻蛙种养技术、关爱留守儿童、探望空巢老人、防溺水教育、书法课堂和垃圾分类等角度,用实际行动把先进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以新颖的形式传递给乡村村民,助力乡村振兴。 7月7日,实践队赶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坪峨村,召集农户在田间开展“送科技下乡,助力稻蛙产业健康高效发展”现场技术培训,志愿者们从稻蛙种养管理技巧、饲喂投喂技术和疾病防控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巩固农户理论基础知识。指导结束后,志愿者们还跟随农户们一起进入稻田现场进行实地操作、现场交流,体验稻蛙产业养殖管理劳作过程,在实践中推动稻蛙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扩大稻蛙种养规模。 7月8日,实践队来到了印江县合水镇新场村新场小学,开展了“美丽乌江·垃圾分类”主题科普实践活动。因暑期临近,志愿者通过为小朋友们进行防溺水的ppt讲解、教孩子们《防溺水歌》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假期安全意识,谨防溺水事故的发生。 主题活动为了充分调动小朋友们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垃圾分类知识的趣味性,通过编排垃圾分类的手势舞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垃圾分类的目的及意义,同时增设垃圾分类知识问答、变废为宝的小作品展示的形式,让小朋友们和实践队一起动起来,寓教于乐,并通过游戏的方式检验了小朋友们对垃圾分类的熟悉程度,也为胜出的小朋友发放小礼品,以此来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做到垃圾分类,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7月9日,为了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实践队开展了“书法课堂·翰墨飘香”书法传承教育活动。志愿者为小朋友们讲解书法的演变历程并进行了书写的展示,教小朋友们学会正确握笔姿势,并且用毛笔书写简单的汉字——福,检验他们对于讲解知识的掌握。活动的最后,志愿者们为小朋友们举办了一个书法比赛,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7月10日,实践队开展了以“关爱留守儿童·情暖空巢老人”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送去温暖。志愿者们趁着周末时间,到留守儿童家中为他们进行作业辅导并准备了游戏与小朋友们一起娱乐放松,让小朋友们劳逸结合,享受“陪伴”的时光。随后,志愿者们来到了合水镇敬老院,陪老人们聊天解闷,询问老人们的身体状况,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7月11日,实践队通过搭建线上微信群和在合水镇稻蛙养殖示范基地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养殖户足不出户地学习和了解到产业前沿信息,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消费者展示了稻蛙的种养环境,并对消费者所提及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话说“直播带货”带出去的是商品,带回来的是更高的人气,并扩宽了销售市场。线下活动,志愿者以田间指导、分发技术手册的方式为农户们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田间工程提级改造、水质调控和稻蛙养成等关键技术,旨在推动稻蛙产业绿色、优质、高效、健康发展。 7月12日,实践队开展了以“‘艺’起向未来,稻蛙品牌形象创建”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期间,实践队对生态“稻蛙”养殖公司及环境进行了现场调研得知:多家合作社和公司都处在零散销售阶段,没有结合当地特色树立稻蛙品牌形象,经志愿者与养殖公司负责人沟通后,第一时间对稻蛙种养的理念进行了梳理,并结合企业文化和印江地域特色文化对印江稻蛙品牌展开了企业标志设计,旨在聚焦特色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提高产品在市场的辨识度。 实践队在实践过程中,把科学的稻蛙种养技术送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稻蛙养殖基地的农户手中,切实参与体验稻蛙种养过程,为农户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当地的稻蛙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在关注产业的同时,实践团队也关注到了垃圾分类、书法教育、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 通过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都有深刻的感悟,要做到实践服务常态化,要用实际行动扎实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社会实践的过程之中,争当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志愿者们也丰富了人生阅历,提高了社会认知能力,增强了志愿者们奉献爱心、播撒温暖、为社会公益事业献一份力量的信念。团队成员一致表示要努力奋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新时代下的新青年,在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要用所学所得回馈社会,助力乡村振兴,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