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晚,重庆诗人杨犁民在铜仁学院铜仁文学馆开展了名为“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讲座。铜仁市作协副主席、《梵净山》副主编、作家晏武芳,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人文学院院长孙向阳教授,铜仁学院教师、中国作协会员末未(王晓旭)、向笔群、王晖,以及庄鸿文教授,唐竹英老师等与晨光文学社的同学们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写作研究院教师肖跃玲主持。
杨犁民系中国作协会员,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曾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十佳散文诗人提名奖等奖项。著有散文集《露水硕大》,诗集《花朵轰鸣》《大雨如瀑》等。讲座中,杨犁民围绕“我理解的文学和我的文学”“文学、生活、事业、人生”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个方面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在他看来,文学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写作是一堂心灵课,而不是一门技术活,并没有什么独门诀窍,如果有,也是不能复制的,每一位作家都不会知道自己的下一个作品会是什么样子。他认为文学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绝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相反。文学对于人生而言,是我们的精神祖国、生命证据,是心灵的纪念碑。他以艺术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来告诉同学们,人生的道理是人生教给你的,而不是人教给你的;文学的经验是文学告诉你的,而不是文字和学问告诉你的;知识是没有温度的,只有学识才有温度。最后,他鼓励同学们多多阅读、多多创作。
结束后,全体学员与嘉宾进行合影留念。该讲座同时也是“晨光写作训练营”的第二堂课。
(文/何小蝶 图/石元睦 审/孙向阳)

主讲人杨犁民老师

学生提问

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