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下午,罗静副校长深入教育学院开展“‘引水灌田’模式最后一公里路径开发——基于‘七性’课堂的实用性建设需求”改革创新项目调研工作。教育学院刘德平书记、王华刚副院长、社会服务科科长、教务科科长、各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社会服务中心杨忠华参加了本次调研会。会议由王华刚副院长主持。
会上,王华刚副院长汇报了教育学院改革创新项目推进情况和社会服务开展情况,详细介绍了教育学院社会服务教学案例撰写模板及要求。与会人员就社会服务案例进课堂各抒己见。特殊教育系系主任陆艳博士认为,社会服务教学案例最终要落在人才培养上,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课程目标和学生毕业需掌握的核心能力来编写,通过教师指导带领学生走向课程,走向科研,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同时,她还认为社会服务案例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起点;教务科科长田仁海认为社会服务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很重要;刘德平书记指出社会服务教学案例模板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社会服务科、教务科、各系主任要明确责任、细化任务,积极落实改革创新项目实施方案,确保下学期社会服务教学案例进入课堂。
罗静副校长充分肯定了教育学院改革创新项目所做的工作。她指出,“引水灌田”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将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肩并肩”的简单分割融合为“手挽手”的相互协同。教学案例库是动态和发展的,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原有案例也会逐渐“过时”,需不断收集和更新教学案例。“实时更新”的素材从哪里来?“金课”建设中的“实用性”素材从哪里来?要从产业中来,从行业中来,从现实生活中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工作任务中来。课堂素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这就会倒逼社会服务团队更加努力,争取更多更好资源,编制更多更鲜活的案例,源源不断地丰富案例“仓库”,即“多引水、引好水”。各教研室要充分利用“桶装水”,将案例引入课堂,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鲜活的“桶装水”的“浇灌”,使他们置于案例背景和角色之中,激发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增进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及综合能力养成与提升的可能性。她强调,教学案例的定位和编写应融入新型合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建设理念,要求各试点专业系和教研室主任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特点,把社会服务案例和教学有机融合。
(杨忠华/图文编辑 吴承品/审核)
罗静副校长发言
调研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