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铜仁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的首期中学语文教育发展论坛在博思楼101教室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邀请到了铜仁市第三中学党委书记田军,铜仁市第五中学党委书记兰才海,铜仁市桐木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启军出席。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全体学生和专任教师参与了活动。论坛由教务处处长、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孙向阳教授主持。
孙向阳在致辞中介绍,三位嘉宾既是从事教学管理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又是深耕一线的教学名师。其中,田军、王启军为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优秀校友。他指出,论坛旨在探讨新时代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帮助师范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并勉励学生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人民教师。
田军认为,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一定要结合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背景,聚焦新时代语文教师的专业定力与创新思维,强调语文教师需筑牢学科根基,“守正”与“突破”双轨并行。他建议师范生要沉下心来阅读经典,夯实“三字一话”基本功,注重文本的“音、形、意”三维解析,通过音韵格律的诵读感知语言节奏,借助汉字演变解析文化密码,努力增加语文课堂的额“语文味”,并结合时代语境探究思想价值,以此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敬畏与热爱。
兰才海提出中学教师应以“教育家的精神海拔”为切入点,以“真善美”为育人内核,践行“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他主张语文教师应成为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双引擎”,在“语言建构”与“审美创造”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针对教师成长,他提出“教研共生体”概念,希望高校与中学联合建设地域文化教学资源库等实体成果,使专业发展成果可视、可溯、可辐射,最终实现“个体修炼”向“群体赋能”的转化。
王启军结合基层从教经历,强调教师需在多元环境中保持专业定力。他建议学生强化语言表达与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持续积累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助力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他特别指出,当代教师要修炼“教育智慧”,既能用乡土案例活化教材,又能借数字技术打破资源壁垒,在坚守与创新中塑造有根的教育。
在问答环节,师生围绕“高校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需求衔接”“阅读教学创新设计”“专业成长与终身学习”等议题展开探讨。嘉宾从政策导向、社会需求、课堂实践等角度详细解答,现场交流热烈。
孙向阳总结指出,语文教师培养需兼具“静待花开”的育人智慧与“努力绽放”的进取精神,期待学生厚积薄发,成长为新时代优秀教育工作者。
本次论坛作为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学实践周品牌活动。既搭建了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育人平台,也对推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一步,学院将持续完善中学语文教育发展论坛机制,定期邀请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学名师、教研专家及骨干教师参与研讨,围绕新课标落实、教学能力提升、AI赋能教育等主题深化对话,推动高校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需求精准对接,为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提供优质育人平台。
(供稿:谢佳欣 摄影:许诗钰/编辑:张宇名/一审:王棋君/二审:蒋小红/三审:杨艳)

论坛现场一

论坛现场二

田军交流发言

兰才海交流发言

王启军交流发言

论坛现场

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