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铜仁学院第34期新书分享会于铜仁文学馆成功举办。此次分享会是铜仁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第三届读书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由铜仁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写作研究院以及铜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晨光文学社承办,以诗人梁沙的作品《我将一次次爱上这世界》为核心,深度探讨诗歌创作。
活动由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教师唐竹英主持,吸引了众多文学界人士与师生参与。贵州省作协副主席、铜仁学院教授孙向阳,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诗人张思源,铜仁市作协副主席末未、朱良德、龙凤碧、陈丹玲,石阡县文联副主席周仕秀、作协主席聂洁,铜仁学院庄鸿文、李胜勇、王棋君、王晖等专家教授,以及六十余名学生齐聚一堂,共襄文学盛宴。
梁沙,1992年出生于贵州石阡,其作品发表于《民族文学》《北京文学》《山花》《诗歌月刊》等刊物,荣获尹珍诗歌奖、梵净山年度文学奖,身为贵州省作协会员、第十七届星星夏令营成员,目前是贵州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在创作分享环节,梁沙率先讲述自己的创作历程与诗歌写作心得。她介绍,这本诗集收录了自2012年起的作品,分为四个部分:“静默处”记录中学时期的内心独白与创作发表经历;“人间书”展现漂泊途中的感悟,回顾创业沉淀后作品再次发表的往事;“思无邪”包含青春期情思与校园创作,呈现语言探索;2024年新增的“女书”聚焦女性叙事,希望借此缓解生活困惑。梁沙真诚表示自己仍在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期待各方批评指正。
张思源在发言中指出,铜仁学院的文学教育活动非常活跃,在贵州高校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梁沙作为年轻的写作者,此次分享会不仅是其创作成果的展示,更为其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学习契机。他深入解读评析梁沙诗歌,着重分析叙事结构与情感表达,肯定其成熟之处,同时也客观指出叙事力度存在不足,部分诗歌内部缺乏线性联系,存在断裂感。不过,总体上对其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诗人对女性独有的生命体验,以隐在的身体经验为介质,进行了深度书写。
末未对梁沙的诗集赞誉有加,称其以爱为底色,文字充满生命的温度、亮度与痛感,每首诗都是爱的倾诉,情感丰富多样。梁沙在诗歌语言上极具才华,陌生化处理精妙,抒情自然质朴。诗中乡情、亲情、爱情等元素皆为诗意起点,最终指向生命真相。
庄鸿文教授从女性写作切入,分析了梁沙诗歌的特点。她认为诗集体现出诗人对疼痛的深切观照,书写出女性独特的生命经历,并期望年轻诗人未来能在女性主义现代诗歌写作的坐标轴中,找到自己诗歌写作的位置,不断深化其诗歌内涵,深入探索诗歌写作的路径。
朱良德、龙凤碧、王棋君等多位嘉宾也相继发言,从不同视角品读梁沙诗作。他们高度赞扬诗集中对生命的关怀、先锋的语言运用以及对女性叙事的探索,同时也针对作品在深度挖掘、主题拓展等方面提出建议。现场思想交流频繁,学术氛围浓厚。
活动中,学生代表进行诗歌朗诵与读书分享,表达对梁沙作品的独特体悟与喜爱,展现出青年学子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
孙向阳代表主办方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活动形式与内容,打造更具深度与广度的文学交流平台,推动铜仁文学创作与发展,培养更多的文学新秀。
(供稿:唐竹英/编辑:张宇名/一审:刘禹珉/二审:蒋小红/三审:杨艳)

梁沙主讲

师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