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困牛山组歌》创作团队再访石阡深挖红军故事
为使《困牛山组歌》创作内容更加丰富,且更具真实性,4月25日,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崔德虎教授带领《困牛山组歌》创作团队,再次前往石阡进行实地采风,深挖红军故事。首先到达石阡本庄。石阡县本庄镇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贺龙曾两次带领红军队伍经过此地。在本庄,我们采访了困牛山战斗中失散的红军陈世荣的儿子陈德昌。据陈德昌口述:陈世荣12岁就参加了游击队,16岁改编加入红军,在红军队伍当中担任号兵。在遭遇困牛山战斗后,陈世荣得以幸存下来,摸黑逃了出来,出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马灯和军号藏了起来。直至解放过后,陈世荣才将他藏的号找了回来,时隔多年,陈世荣还能清楚的记得自己在性命垂危之际藏红军号的位置,这表明了他对党的坚定信仰。这为《困牛山组歌》中《一支红军号》的音乐创作提供了素材。除此之外,据李德昌回忆,其父亲陈世荣曾经回去探访过湖南老家亲人,并且多次给老家写过家书,由于陈世荣没有读过书,不识字,所以由陈德昌代笔写下一封封饱含深情的红家书,一字一句透露出的是陈世荣对自己故乡的眷念之情。陈德昌还给我们展示了实物,这让《困牛山组歌》中《一封红家书》的创作更具真实性。
接着抵达石阡坪山包溪,包溪红庙,原称为关帝庙,因檐柱为红色,并且红军在此处打了胜仗,而改名为红庙,也正是这次伏击战的成功,给红军增加了信心。团队一行人参观了红军纪念碑和红军烈士墓,并采访了当地的老人,听老人却讲述红军的故事。
此次采风活动搜集了大量真实素材,将使《困牛山组歌》创作更接地气,也更具说服力。并且此次采风活动让我们进一步的感受了红军伟大的革命精神,让后辈世代铭记。
采访陈世荣后代(右三)
陈世荣的家书
听当地老人讲红军故事
参观红军烈士纪念碑
联系方式:贵州省铜仁市川硐教育园区 邮编: 554300 Powered by Ebo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