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菜单
我校吴路华教授牵头获批“贵州武陵山区生态安全与碳中和重点实验室”
  • 发布人:
  • 时间:2025-10-24
  • 点击:
  • 来源:


我校吴路华教授获批铜仁市“贵州武陵山区生态安全与碳中和重点实验室”,于10月16日正式立项建设。该实验室聚焦国家“双碳”战略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致力于构建集理论研究、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省级科研创新平台,为贵州武陵山区生态安全格局重构与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科技支撑。

当前,贵州武陵山区生态系统正面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胁迫,区域生态安全受限、碳汇潜力趋缓、生态效益协同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监测、碳通量核算及成本效益评估体系仍需完善,科研力量分散、创新型人才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上述问题已成为制约武陵山区乃至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绿色发展的关键瓶颈。

基于此,立足铜仁市生态资源禀赋与区域发展定位,建设贵州武陵山区生态安全与碳中和重点实验室,是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的重大举措,对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治理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验室立足贵州武陵山区复杂的喀斯特生态背景,聚焦两大核心科学问题:一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安全阈值的关键限制机理;二是“岩—土—水—气—生”多圈层碳源汇过程的协同调控机制。围绕科学问题,实验室将系统开展技术攻关,构建生态系统安全风险阈值识别诊断技术方法,研发多效益目标生态安全空间重构技术体系,建立多圈层生态系统碳源汇过程耦合评估模型,形成生态碳中和成本效益评估技术体系,为碳中和路径优化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实验室将以“解析生态安全阈值、揭示多圈层碳源汇机制、构建碳中和技术体系”为总体目标,重点实施四项研究任务:一是开展生态安全阈值诊断与空间格局识别,构建多维诊断体系与阈值预警机制。二是开展生态安全模拟预警与空间格局重构,形成生态风险评估与格局优化的系统方法。三是开展碳源汇过程模拟与碳中和贡献评估,量化喀斯特地区多圈层碳汇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协同增汇机制。四是开展碳中和成本效益核算与路径优化,构建适应区域特征的碳收支核算和成本收益评估体系。依托我校的科研基础与区域资源优势,统筹建设“植被碳源汇反演模拟与研究系统平台”“岩溶地质碳源汇反演模拟与研究系统平台”及“生态系统碳收支成本效益核算系统平台”三大科研支撑平台,形成数据监测、模型计算与决策分析相互支撑的技术体系,推动生态安全与碳中和领域科研成果集成创新与应用转化。

实验室的建成将有助于破解贵州武陵山区生态系统安全与碳中和协同提升的关键科学问题,完善生态安全与碳汇监测评估体系,提升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治理水平,为西南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化技术支撑和科学决策依据。

实验室核心研究团队由教授13人、副教授2人及青年科研骨干组成,涵盖地理科学、生态经济、环境科学、林学、农林生态等多个学科方向,形成了跨领域协同创新格局。同时,实验室成立了学术委员会与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多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青年拔尖人才等高水平专家学者,负责科学研究方向指导、重大任务论证及建设运行管理,确保实验室建设高标准推进。根据计划,实验室将在2025年至2027年间全面推进建设,期间将完成贵州武陵山区生态安全阈值数据集、碳汇与碳中和现状数据库等多套基础数据构建,申报且授权一系列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并完成多个软件系统平台搭建。同时,实验室将通过“项目+团队”机制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指导本科生名,持续提升区域生态科研与人才培养能力。

吴路华教授长期深耕于喀斯特生态系统碳循环、生态服务功能演变与气候变化耦合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及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多项,科研成果丰硕。未来,重点实验室将充分发挥铜仁学院科研与人才优势,建立“政—产—学—研”协同机制,推动关键技术突破、成果转化与区域生态治理实践应用,努力建设成为贵州生态安全与碳中和领域具有区域引领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创新平台。

(供稿:科技处  一审:张东方  二审:张朝飞  三审:周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