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新闻信息 >> 正文
 
新闻信息
我院教师参加第十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培训
日期:2023-05-21  发布人:gxy  浏览量:

5月15日上午,第十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在吉首大学砂子坳校区开班。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理论研究司副司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陈首线上出席开班仪式,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何明、执行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孙国明,吉首大学党委书记廖志坤,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龙毅,湘西州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吴凌频出席开班仪式。吉首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姜又春主持仪式。我院蒋欢宜、刘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龙金菊3位老师参加此次研修班培训学习。

在为期一周的研修学习中,云南大学何明教授,吉首大学罗康隆教授、暨爱民教授,青海民族大学关丙胜教授,兰州大学赵利生教授,中南民族大学田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继焦教授,内蒙古大学阿拉坦宝力格教授等人,基于宏观理论和微观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分别从不同视角展开授课,帮助研修班学员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构建与研究展望。

研修期间,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小组进行了学术研讨。我院参加研修培训的老师结合自身研究专长,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观点。蒋欢宜以对《百苗图》抄本的研究为例,根据苗族的族群特点、特性及其与周边民族经济、政治、社会的多种交往方式,分析了苗族与周边民族在语言服饰、文教理念、习俗方面的共有共享,为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供新的学术视角。刘剑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和历史见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境下,需要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科学挖掘、解读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探索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推动实现各民族心理互嵌、文化互嵌和空间互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此次研修班学习,我院参培教师加强了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中青年学者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拓展了学科视野,为进行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不同视角的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刘剑/文图 李锦伟/一审 杨兴英/二审 皮坤乾/三审)

我院参会教师合影.jpg

我院参会教师合影

与会人员合影.jpg

与会人员合影

点击数: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