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贵州省教育厅指导、我校主办的“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新材料与化学工程论坛”在铜仁举办。本次论坛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全年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题为“绿色·智慧·融合:新材料与化学工程赋能产业发展”。论坛聚焦新材料与化学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与产业融合,汇聚了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与业界精英,共同探讨新材料与化学工程领域的创新路径与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大计。
论坛现场
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李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副主任朱玉婷,我校校长石维,副校长潘学军、余乐正等出席论坛开幕式。来自巴基斯坦、苏丹、埃塞俄比亚、印度、摩洛哥、土耳其等国外专家学者,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专家学者,以及日本岛津、长沙东鹏饮料、合肥原位、贵州金瑞、中伟、汇成等国内外企业代表参加论坛。
论坛现场
朱玉婷指出,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贵州不断探索教育相通、人文相融的开放路径,以教育为纽带,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不断拓展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国际产学研用方面的合作空间,围绕新材料与化学工程的关键核心技术,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探索双方在合作办学、师生互访、联合培养等领域的多元形式,共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卓越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副主任朱玉婷讲话
李飞指出,化学工程作为传统优势学科,正在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深度转型。贵州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禀赋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正在加快构建以新能源电池材料、特色化工新材料、生态环保材料为重点的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此次论坛是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关键平台,对于贵州新材料与化学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科协将一如既往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业家搭建更多更好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贵州落地转化。
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李飞讲话
石维表示,铜仁学院作为一所建在地方的本科高校,一直肩负以高质量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学校始终坚持“扎根黔东、面向贵州、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主动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贵州省“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布局,把新材料、化学工程等学科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持续投入、强化内涵、创新发展。学校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精准对接国内外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聚焦区域主导产业,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把科教人文优势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我校校长石维致辞
论坛上,举行了校地、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我校分别与铜仁市农业农村局、贵州金瑞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长沙东鹏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进行了签约。三方将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校政企协同发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谱写新材料与化学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签约仪式
在主旨报告环节,华北电力大学陆强教授、四川大学陈攀教授、重庆大学向斌教授、华东交通大学何忠义教授、西京学院Ahmed Mahmoud Idris Mohammed教授5位专家学者,围绕“退役新能源器件热解回收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铁/钛矿产的高效开发与尾矿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水系锌离子电池负极/电解液界面的稳定性调控”“有机硅树脂对轴承钢的摩擦学性能”“双钙钛矿氧化物作为新型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剂用于光催化水分解”等前沿领域研究作了报告,让大家深受启发。
主旨报告
论坛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还围绕煤系伴生资源循环技术、植物源绿色缓蚀剂对金属腐蚀的抑制效能及作用、复合相层状氧化物钠电正极材料的设计及储钠性能提升、贵州锰优势产业助力中国—东盟教育周产学研融合新发展等一系列前沿研究主题进行了交流分享,为与会人员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助力新材料与化学工程领域国际合作迈向新台阶。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围绕“国际产学研用合作”,聚焦“新材料与化学工程”前沿领域,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将很好地促进更多务实合作项目落地生根,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服务区域重点产业的现实生产力,特别是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贡献更大力量,实现科技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