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是》杂志2025年第11期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既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精髓,又赋予了新时代教育事业鲜明的实践导向与现实意义,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将“三个属性”贯穿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答卷。
以党的领导铸魂育人,确保教育事业“方向不偏、底色不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其政治属性决定了必须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最高政治原则。这既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也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一要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长效机制,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各级各类学校落地生根。各级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坚决防止“两张皮”现象。二要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结合。三要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培育时代新人。加强对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的政治把关,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引导管理。同时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四个自信”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以公平普惠润泽民生,让教育发展“温度可感、成果共享”。 教育的人民属性,本质上是由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破解结构性矛盾。 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突破口,实施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工程,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集团化办学、教师轮岗交流等举措,推动优质师资、课程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 二要完善资助保障体系,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链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精准识别困难学生群体,实现“应助尽助”,同时加大对特殊群体教育的支持力度,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三要聚焦民生痛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领域突出问题,要坚持系统思维、标本兼治。 持续推进“双减”政策走深走实,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
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打造教育强国“动力引擎、战略支撑”。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教育的战略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对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支撑作用。 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谋教育、放眼长远办教育,将教育纳入“国之大者”统筹推进。 一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格局。 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科学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在职业教育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高等教育层面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二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战略人才队伍。主动对接制造强国、数字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精准输送急需紧缺人才。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乡村振兴人才专项计划、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程等,提升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 三要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推动中文国际教育,参与全球教育规则制定,以教育对外开放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