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2. 1
  3. 2
  4. 3
  5. 4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活动 >> 正文
教学科研
 
通知公告
艺术教学活动
采风记 · 楼上行
日期:2023-05-17  发布人:ysxy  浏览量:

楼上,位于贵州省石阡县西南的国荣乡,距县城15公里,族居及耕地面积近20平方公里,繁衍至今已传19代,历时526年。有民居建筑2000余幢,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聚落环境。整个村寨坐东北面西南,倚山临水,布局井然,东面是梓潼阁,始建于明代。梓潼阁山林中古柏、古枫林立。古寨四周,有合围以上大的极其珍贵的小叶桢楠,散落寨边,郁郁葱葱。骋目楼上之景,村烟在望,树影棽棽,田园秀错,云山际会,始终历历在目。 楼上概述 / 节选《膴膴楼上》

640.jpg

640 (1).jpg

640 (2).jpg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2020级美术学专业书法方向

采风现场/

640 (3).jpg

640 (4).jpg

640 (5).jpg

微信图片_20230516230504.jpg

640 (6).jpg

640 (7).jpg

复旦大学全轶先博士、胡媛媛硕士和大家交流生活、学习体会)

640 (8).jpg

640 (9).jpg

640 (10).jpg

640 (11).jpg

体验制茶,从采摘到炒

/采风总结、采风作品/

640 (12).jpg

蔡承明

这一次写生让人感触很多,从看景到动笔这个过程让我对国画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些了解。第一天写生我因为生涩,基础薄弱,久久不能下笔。随着时间推移,我似乎感受到了其中的一些乐趣,变得敢于动笔,敢于去想象。但在这里面,我每一次都能发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我不能释怀的,兴许是脑袋里的空白让我不知如何去调整。我也回望过去自己临摹的时候,却始终差很多东西。看着清静的村庄,感受着淳朴的民风,我有种身在桃源的感觉,但这种感觉我却无法表现。我试着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但这种气息似乎没有和自己融在一起,加上笔墨表现力不足、天气的炎热、心里的沉闷,我开始怀疑自己,心理也产生了各种不安。画画的时间里,老师们一直在引导着我们,但我却没有平静下来认真的反思自我,等离开时,有些东西才恍然大悟。这一次的经历让我变得有些通透。总的来说,我这几天的问题是比较多的,其大概包含以下几点:

一是在绘画过程中,没有做到真正的思考和用心。有时在画画中,自己是很迷茫的,这一笔为什么要这么画,很随意的就画了。正如《林泉高致》里面说的: “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洗砚,如迓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我想,对待绘画,我应该要这样。而现在的我还是过于的漫无目的,随心所欲,这种盲目本不应该存在的,毕竟我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去达到这样的状态。

二是自己在意的东西太多,到最后画得一塌糊涂。在绘画中总是想把每一个地方都画好,画得很到位,但最终下来都不是自己想要的,这也使得我整个画面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在这生命力旺盛的春天里,清新润泽树林、连绵不断的山峰、陡峭若削的岩壁......我却没能用自己手中的笔将它表现出来,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遗憾。也许自己在意一种东西的时候,往往会忘了另一种东西,就如在画一棵树时,我考虑了怎么用笔,怎么去将它的姿态、大小表现的更好,但后面我却忘了这个季节的树应该是浸透人心的(笔墨)。

三是过于依赖临本中的一些东西。在动笔的时候,我会回想自己临摹的那种状态,但也正是这种状态让我自己对这个地方的感觉变了味,我过于的在意书本的东西,但却没有真正的把书本里的东西应用到写生当中来。

四是绘画过程中过于拘谨,不敢大胆去画。每次绘画时,心里总是有些过分的认真,这也使得我的笔墨、线条不是那么的灵活,显得很僵硬。国画本来就是一种气韵生动的存在,但在我的手中这种存在变得微小,在这一点上,我应该要认真的改变一下,不然我永远也无法突破下一个自己。

五是层次不分明。每次画完一张画,都感觉很平,没有什么层次,在这一点上,我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六是没有和同学们相互交流绘画方法、绘画心得。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但我却没有去用心感受以及和他们探讨,有时老师讲解的自己也不知不觉的抛在了脑后,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弊端。

七是掌握的东西太少,感悟的东西也很少。在画山、树以及处理一些细节的过程中,我很惊奇的发现自己不太会画了,山石的皴法、结构成了我很大的问题,树的生长转折让我也产生了很大的疑惑。突然离开范本的我感觉很迷茫。这也让我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去多读、多看、多问、多悟、多画.....,这是我第一次出去采风,让我感受到了基础的重要。

这次采风存在的问题太多,已经无法言尽。时间过得很快,有种转瞬即逝的感觉,如果可以,自己还想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再去楼上,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心灵的旅途,它承载着很多的故事。

640 (13).jpg

640 (14).jpg

640 (15).jpg

640 (16).jpg

640 (17).jpg

640 (18).jpg

640 (19).jpg

640 (20).jpg

何克红

写生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是从“所见”到“所知”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本次写生仅一周时间,时间太短,悟性及笔墨表现能力较低的我,刚刚上手写生就结束了。此行最大的收获可能是素材的搜集吧,同时也为自己的专业学习积累一些经验。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对我们而言是“画到用时方恨少”,第一天写生,发现自己看见什么就画什么,也不懂得构图,更不懂得取舍,画面一点都不统一。经过一周的练习及老师的指导,在构图取舍方面有了一小点收获,不会着眼于眼前的事物,看什么就画什么,学会了根据自己的画面来取景、取物。

在写生时发现,由于我的树木、山石练习得太少、知识欠缺,在写生时摸不清山石及树木的结构和势,导致画面效果一言难尽。尤其是树木,感觉不到它是有生命力的,能感觉到的只有呆板,不太符合自然生长规律;山石就是对结构不是很熟悉,在写生时很吃力,也不会丰富塑造;房屋相对好一点点,在老师的指导后能画出结构,唯一不足的是,在整个画面中还不能够把握它的比例关系。

由于惯性,总是喜欢一直蘸墨,画没画几笔,墨蘸了很多次,尔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改变了这个坏习惯。即便如此,我的用笔用墨把握能力差就算了,还很枯燥无味。

在绘画过程中总是喜欢着眼于局部,从而导致整个画面破碎较重,局部也不严谨。

总而言之,不足太多,基本功也不扎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一定好好的练习基本功,争取在创作阶段能更上一层楼。最后感谢周老师和肖老师在这几天的辛苦引导。

640 (21).jpg

640 (22).jpg

640 (23).jpg

640 (24).jpg

640 (25).jpg

640 (26).jpg

黄紫叶

何为山水写生?在这次楼上之行前,我一直认为它与以往的绘画写生并无不同,只是把工具换成了毛笔。直到老师指出,“不要把山水画写成风景画,它不同于西画的透视观看方式”。我才开始渐渐明白原来山水画不是普通的删减后留出大片空白,也不是看见什么就画什么。这种删减也是根据画面需求而来的,适当的留白一方面是为了让画面不被堵死,尤其是画面的边边角角;再者是让画有更多迁想的空间。

山水画要给人一种让人能够置身画里的感觉,让看的人也够循着画游于山水之间,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喜欢。而自然山水带给我们的乐趣和体会也正是如此,让人身心舒展。

以前我临摹时,只是一昧地临像,没有过多思考画家为何要这样画,直到这次去写生,自己变成了掌控毛笔的人,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问题,不知从何下笔,更不敢下笔;用墨也把握不好;画时犹犹豫豫,导致画出来的线条上有许多小点;还控制不住画后马上去叠加,导致越晕越开,产生涂抹的痕迹。后面加的线条也会经常加到原本的线条上,完全想不起来当初临摹《庐山高》时明白的道理,这一切迹象都表明,我的基础还须要下很大的功夫。

这次写生,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星期不到,但我觉得我对山水开始有了一点理解,而不是浅薄地只会照抄。我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山水画的冰山一角,而它的美妙和精神,如同高山耸拔巍峨,还须努力攀爬。

640 (27).jpg

640 (28).jpg

640 (29).jpg

640 (31).jpg

640 (30).jpg

640 (32).jpg

康迪

此次写生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难忘的回忆。我们到达楼上稍作休息后,老师带着我们在寨中四处走走,同时也和我们讲解如何写生如何取景。虽然老师详细的给我们讲解了写生的相关知识,但是我对写生的第一感受还是不知所措、茫然、久久不能下笔;也明白山水画和西方绘画不同,不讲究透视,更多的要用俯瞰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表现出来,但是稍不注意就会被自己的眼睛欺骗,画成透视,画成了风景而不是山水画。

我们课堂上,大多临摹古代名画,掌握了物像的基本结构特点,但是从来没有写过生。我们学习到的只是书本上的东西,不是自己从自然中领悟到的,真正到自己写生时,才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也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在面对物像时,我要去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我所看到的景物,多去反思、学习、归纳、总结,多去观察自然中的事物。

我认为写生只要能把自己看到的美感与感受通过任何方式表现出来都是可以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一次写生从不同角度画同一个景时,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发现;也有观察了很多次后,还是感觉到平淡无奇、乏味,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观察的,它不就是原来的那个景嘛,只是角度不同罢了,再也看不出任何,画不出任何。但是有那么一次,你突然发现它竟然是有不同的,不同的是其形态是变化的,比如说山体是不动的,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你在不同的时间去观察,不同的气候去观察,每次观察的结果都会不一样;当然山还是山,还是原来的形状,但不一样的是有雨后的山,云雾缭绕的山,晴空万里的山;还有风吹时,山上树木的变化。

我画山存在许多的问题,在结构上有时还是表现不出我想要表达的地方,有些比较特殊的山体结构容易画塌,没有山本身的立体感;山体转折向后衍生的地方总是处理不好,这就是我对山的观察还不够,没有注意虚实相结合。画树最重要的是画出树的生命力、长势和树本身的姿态和不同树的特征,有时觉得画树不必实打实的画它本身的姿态,可以改变一些,画面和谐就好。虽然心里明白这些,但是画的时候还是做不到。(第一次写生,不必操之过急哈哈哈)。

下面说说我画树的问题吧,树的出枝画的生硬,总是感觉它不应该像我画的这样生长,看老师们画树枝都是像在“写”,老师也讲了怎样去“写”,但是我还是画不出这样的感觉,是对树的观察和理解少了;还有发现我画树只有左右出枝,没有前后交叉,想过去画出前后,但是始终画不出来,以后画的时候要多加注意;画树叶的时候也是用“写”的方法,但是我容易把树叶画“碎”是我反复沾墨水的原因。

在选景方面,刚刚开始画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最想表达什么东西,就是看见什么就画什么,没有“六法”里的“经营位置”,只是把画面中的空白尽量的画丰富画满,比如画一片远景村庄,我想重点表现房子,然后把其他房子再高低错落摆放进去,但是每一次都会把重点表现的地方画大或者画得太实,本来画的是远景,但是画大了之后就成了近景,为了画面效果就只能把树也放大了画。房子的疏密安排也是做的非常的不好,画出来总是感觉奇怪,这种奇怪我说不上来。所以,以后在选好景后,我一定要起一个小稿子,把画面的构图经营好后再下笔,然后再酌情选择物象,多作构图练习。还有时候画着画着,画面就没有疏散的地方了,会把所有的地方画得太满,后来慢慢的觉得山水画写生的时候一定要画简单化,注意虚实结合,注重当时自己写生的感受,大胆的画,细心的处理细节,不必画的太多太过繁琐。

640 (33).jpg

640 (34).jpg

640 (35).jpg

640 (36).jpg

640 (37).jpg

640 (38).jpg

林道玲

写生之旅很快到来,大家兴致勃勃,期待着这次外出。或许是太久未画,亦是基础掌握不牢,才导致来到现场不敢下笔。全然忘记需要注意的问题,整体的构图,树木、山体的位置,墨色的浓淡干湿,整体的气韵生动。总害怕画错,内心没有底气。而底气的来源于平时的临摹积累,都远远不够。就算之前掌握的一些笔墨技法,也没有灵活运用,脑子没有转起来。与此同时,心情也是十分低落,没有信心。但是,在这短短的七天内,不仅看见了山林和树木,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而且还学到很多东西,能够区分山水画和风景画;对房屋结构有了一些了解;选取不同的景物的运用;避免画面的散乱;从一种游走和俯瞰的视角来观看。让我不由得感叹写生很难,考虑的因素很多。

并且这些知识点是需要经常运用,不然就忘记了,所以回到学校后,要多理解的去临摹,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画,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最后,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带领和指导,让我不虚此行。原来美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一切都太过熟悉,从而忽视了。如果这次只是简单的去热门旅游景点打卡,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640 (39).jpg

640 (40).jpg

640 (41).jpg

640 (42).jpg

640 (43).jpg

640 (44).jpg

许甜甜

这一周的写生除第一天我能够静下心来画,其余大部分时间我都有些浮躁,导致最后的画面我都不满意。我认为自己要再沉稳点,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静下心去做事。

每次画完或者画不下去都喜欢去问老师,希望老师能多说说我画面的问题,然后肖老师大多数都说挺好的,好在哪些地方。我还是有点迷茫,迷迷糊糊的,似懂非懂的感觉,就像第一张写生,老师说完成度蛮高了,但我看来看去就是觉得还差点啥。

我发现自己画的画,有点速写味,有些画得过于真实,都不像是山水画了,我想有构图的原因,不应该对真实场景的直接搬抄;再就是我用笔的原因,擦得有点多,画面中块面就多,就像素描那样了。我时常会忍不住把画面的东西画像,我好像又不太明白什么样的画是好的,有标准吗?我看到周尹的画好像理解又好像不理解。也可能有些受之前老师的一些影响,我好像还是有些迷茫,究竟什么样的画才是好画呢?另外构图真的很难,要解决我认为就应该多读读作品和相关画论,然后就是多想多思考。

通过这次写生我的收获就是理解了笔墨要用“活”,以前只知道墨是浓淡干湿丰富就行,画面“活”不“活”就看当时运气了。还有就是看了肖老师的写生时的用笔,自己也尝试把墨用饱满,最后画面出来的效果肖老师说有泼墨的感觉,然后去了解了下泼墨这个绘画技法,很好又学到一个绘画技法。

640 (45).jpg

640 (46).jpg

640 (47).jpg

640 (48).jpg

640 (49).jpg

640 (50).jpg

640 (51).jpg

周尹

写生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选景,选景不好那么画出来的整体效果也不会好到哪去,初次写生其实不太能分辨出哪些景好哪些景不好,只能根据自己的审美结合所学的一些知识去勉强选一些。

在写生的过程中,现实场景是需要人主观思考选取一些好的景、物,去掉一些不适合的,使画面看起来更美更自然,当真正来写生会手足无措,把树木石头房屋等物体之间组合起来,构成一副看起来和谐、美观、自然的山水画,还掌握不到,有思考去使画面构图看起来更自然,但看起来还是会怪怪的。在临摹的时候能够很好看见作品的细节,能够根据临摹作品去画,去塑造,使画面看起来丰富多彩,但是写生中的很多景物,比如树的种类有很多,它们的分枝支也各不相同,叶子也不一样,这些该如何去表现,还有不同树的特点。石头的模样千奇百怪,如果画的跟你面前的石头一模一样,那么该如何去塑造,怎样根据它的结构去塑造,让树石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还能深入塑造。

640 (52).jpg

640 (53).jpg

640 (54).jpg

640 (55).jpg

640 (56).jpg

640 (58).jpg

640 (59).jpg

640 (60).jpg

邹玉艳

由于是第一次山水写生,所以一开始是迷茫,无从下笔的,经过老师给我们讲解后,慢慢开始知道了山水写生与其他画科写生是有所不同的,它用散点透视给我们的表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可以挪移取舍,自由组合,更真切的明白了山水画论中所提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追求,以及如何取景布局等。

可能是因为自己本身在学校临摹的时候就时常拘谨而导致在写生的过程中有些放不开,在景物的取舍上不知道如何提炼概括;在笔墨上也不太敢用重墨,因此画面总是有些平,虚实处理不当;或在造型上还有些生硬不自然。其他的问题,就是在一些树木,山石的勾勒和皴擦上,应该再去多练习、多观察、多感受。

除了以上的问题,其实我学到的更多,如山体、树木、房屋、梯田在山水画中的表现。出去自己画和在别人的画前临摹很不同,可以更轻松,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技法、风格。实践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经验,这次写生分析了大自然的山川规律,站在客观事物面前用笔墨表现出来,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直观的感受,但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请老师帮助和自己再学习去丰富、深入画面。

640 (61).jpg

640 (62).jpg

640 (63).jpg

640 (64).jpg

640 (65).jpg

640 (66).jpg

(供稿:我为寻花忘路远 一审:杨治毅 二审:麻晔斐 三审:徐美)

点击数: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