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铜仁学院在新学期开始之际,举办了明德读书会之新书分享活动。为了鼓励青年学生多写作,特邀请铜仁本土作家尹嘉雄携其新书《向前向后》于铜仁学院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与一百余名青年学子共同品读。本次新书品读会由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主办,晨光文学社、易班工作站承办。出席本次品读会的特邀嘉宾有《铜仁日报》编辑、诗人淋寒(孔志军),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教授庄鸿文。列席的嘉宾还有中国作协会员、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教师末未,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副院长孙向阳教授等多位教师。本次新书品读会由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教师唐竹英主持。
尹嘉雄在品读会上透露,这本小说《向前向后》在出版前后,就文体有过多次探讨,最后还是决定把这本书定位为小说,因为《向前向后》的内容过于真实,为了避免读者出现对号入座的情况,所以把其定位为小说。在谈及这本书的构思时,尹嘉雄说,自己在构思时就有考虑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很特殊,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切都像翻书般的变化着,所以想利用写自己身边的朋友来更好反映出整个时代的变化。就整本书来说,既是向前看,又是在向后。向前就是自己所过的生活、所处的时代都是向前的。向后便是回忆当初的那一些美好。很多美好是不能去追寻的,一旦去追寻就会有所破坏,唯有慢慢去品味,才能品到那一丝韵味。会上提到创作过程时,尹嘉雄表示,这本书其实也是写自己,很多章节都是在眼泪中完成的。同时,创作《向前向后》也是孤独的,正如书中写道的那样:“我习惯点燃一支香烟,像个雕塑一样安静地发呆。很多时候,写作只是一个愿望,面前摊开的纸张空无一字,他绕不开孤独的阻挡。”
本次品读会中,文学碰撞的火花随处可见。其中,在分享《向前向后》读后感时。淋寒说,作者在这本书凸显出来最大的特点就是真情实感和对文体的探索。庄鸿文道,“70后”一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这一时期是新个人主义和新物质主义形成的时期,像“我”这样的“70年代”生人由此也形成了自身的代际特征:在物质的贫乏中追求精神的富足,在粗糙的情感生活中渴望细腻的温情。这是“70后”一代人所面对的困局之一。因为没有方向感与皈依感,便形成了贯穿作品始终的“孤独”。末未则讲,作者是在回忆中写出了《向前向后》,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尹嘉雄却用这份孤独著出这本书,值得大家学习。其他读者在分享读后感的同时,还向在座嘉宾请教了与写作相关的问题。
读书会结束后,尹嘉雄进行了签名赠书。青年学子们表示,在与铜仁本土作家以及其他嘉宾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受益不少,思想的碰撞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下次读书会定会再来。
(图文/晨光文学社王卓 审/孙向阳)

《向前向后》新书分享会活动现场

主讲嘉宾尹嘉雄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

特邀嘉宾淋寒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特邀嘉宾庄鸿文教授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诗人末未向大家介绍尹嘉雄的创作成果

认真做笔记的同学们

现场赠送新书

读书的美妙时刻

嘉宾与部分参会同学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