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沉淀自我,写作点亮人生。11月22日晚,由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人文学院主办的晏子非《初嫁》、唐竹英《磐石》新书品读会在铜仁文学馆举行。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铜仁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孙向阳,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安元奎,《铜仁日报》社编辑、作家黄方能,铜仁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向笔群,写作研究院教授庄鸿文,诗人末未,副教授肖跃玲、王棋君,以及50余名学生参加了品读会。
晏子非,本名晏武芳,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鲁迅文学院学员,铜仁市作协副主席,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教师。在《北京文学》《民族文学》《广西文学》《山花》《滇池》《满族文代》《当代小说》《黄河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有作品被转载,出版短篇小说集《夜奔》《初嫁》,多次获铜仁市政府文艺奖。
唐竹英 ,笔名东方桔雪,湖南溆浦人,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教师,湖南省作协会员。出版诗集《一生请爱我三次》《五月人间》和长篇小说《十五夜》《磐石》,作品散见于《湖南文学》《绿风》《梵净山》《今日女报》《大众阅读报》《贵州日报》《湖南教育》等刊物。
晏子非介绍说,由于先锋小说对他的影响较大,长期以来,他一直在先锋与传统之间徘徊。近年来,随着他对小说文本的深入理解,开始有意尝试现实主义风格,以此来完成小说基本写作技巧的训练。《初嫁》就是他向现实主义靠近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
唐竹英说,她想写写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的平凡英雄,他们初心如磐,坚守岗位,努力奋斗,为保一方平安,为求一方富裕,贡献了青春,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也想写写英雄们的爱情,所以小说最初命名为具有浓厚言情意味的《你若轻歌 我就曼舞》。对于言情小说的写作,她深受编辑老师的启发。他们点拨她要把爱情放在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生成长的历程中、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去写,这样作品才会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安元奎认为,《初嫁》中的中篇小说《丈夫的微笑》写出了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农村也并不全然是田园牧歌式的美好,《丈夫的微笑》把农村中一些不好的现象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心痛。《梦里可曾到千山》的写法很新颖,作者看似轻松的笔下,引发了许多的思考。说到《磐石》,他认为小说有许多吸人眼球的元素,主题鲜明,内容感人,体现出了一个作家丰富的想象力。但是作品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英雄形象没能做到从文本里生长出来,像是作者主观赋予的形象;二是有些情节的设计不太符合生活的真实,写作中还需要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
在黄方能眼中,《初嫁》的探索性很强,他认为晏子非对故事的设计不断在创新,而创新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作家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的过程。小说中的故事十分精彩,既让人牵肠,又引人深思。
向笔群认为,《磐石》运用了传统小说中“巧合”的写法,写出了时代大背景下的爱情主题,故事情节安排得很好。他觉得唐竹英能够从诗语化的言情小说中走出来,描绘平凡的人生,还是值得肯定的。《初嫁》不是单纯地描写底层人物的日常生活,它还真实地反映了底层人物的精神状态,让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人性的特点。
孙向阳说,两位作家都是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的教师,由此可见铜仁学院的这支作家队伍已现雏形。唐竹英的《磐石》一转以前言情的笔触,真正关注到了所处的时代、当下的生活,做到了与时代、与社会同频共振。《初嫁》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和张力,人物形象和隐喻都把握得非常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作者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十分精彩,值得慢慢品读。
其他与会嘉宾和学生代表也都一一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
(文/李杨 图/王珍 编辑/黎杨 一审/晏武芳 二审/庄鸿文 三审/孙向阳)

分享会现场

晏子非、唐竹英谈创作感想

分享会现场

分享阅读体会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