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为更好挖掘和整理文化资源,并对之进行深入研究,3月19日,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写作研究中心主任庄鸿文率教师王晖、晏武芳、肖跃玲、唐竹英及晨光文学社4名社员组成的调查组,走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开启了全市文学资源调查第一站。
调查组通过座谈,实地走访的形式,深入了解了沿河文学创作的历史和现状。
在座谈会上,当地与会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沿河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对文学的哺育,以及该县文学创作队伍的建设情况。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面,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长江流域乌江中下游,历史古老,是唐宋时期古思州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1934年7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长征村、白石溪村成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建立了云贵高原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孕育诞生了红二方面军,为当地红色文学题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据史料记载,自古以来,有王藩、杨化育、田宗显、席正铭等人在沿河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有着很高的文学水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又涌现出了喻子涵、谯达摩、刘照进、晏武芳等文学领军人物,带领沿河文学继续向前发展。
近几年,沿河着力打造“乌江作家群”,使该县的文学创作在贵州乃至全国闯出了一片天地。截止到现在,沿河“乌江作家群”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4人、省级作家协会会员20人、市作家协会会员28人,其中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人、冰心散文奖1人、省级文学奖5人、市级文学奖5人。为全面总结沿河文学成就,沿河县先后出版了《九盏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精品文化工程·乌江作家丛书(10卷)》《乌江作家文学研究》《花开有声——沿河90后诗选》等作品集,更是将沿河文学创作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沿河已成功申报“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同时还是中国西部散文创作基地、中国散文诗创作基地。
座谈会上,庄鸿文说,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策划开展全市文学资源调查,是为了增进校地合作,厘清铜仁地方文学脉络,挖掘整理特色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促进文化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调查组还深入沿河县长征村实地考察了沿河红色文化资源,参观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土地湾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了解红二军团当年在铜仁境内的战斗历史和感人事迹。
(图文/何小蝶 一审/晏武芳 二审/庄鸿文 终审/孙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