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由《当代教育》编辑部主办的第六届贵州省大学生文学大赛评选结果揭晓。铜仁学院共有2名学生获二等奖,3名学生获三等奖,9名学生获佳作奖。同时,铜仁学院还名列“学校团体五强”,晨光文学社更是荣登“文学社团五强”榜首,写作研究院院长孙向阳荣获“学校先进组织工作者”,晨光文学社社员柯登稳获“社团先进组织工作者”。
在这次比赛中,铜仁学院之所以取得这么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学院写作研究院不断探索创新写作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写作人才培养渠道的结果,更是铜仁学院“山”字型人才培育特色的有力证明。




在第六届贵州省大学生文学大赛中获奖
铜仁学院是一块文学热土,从20世纪70年代末,学院前身铜仁师专就创建了晨光文学社,先后创办了《春花》《北斗》和《晨光》等校园文学期刊,造就了安元奎、赵朝龙、喻子涵、侯长林、谯达摩、芦苇岸等一大批在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诗人,也培养了陈光荣、唐欢欢、杨圳、南飞鸢、王诗语、杨声广、何小蝶、李甜甜等文学新秀。
近年来,铜仁学院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提出“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写作与沟通课程教学改革,于2018年7月正式成立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旨在实现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融通,构建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性阅读、创造性写作和批判性思维为一体的写作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生的写作与沟通能力作为核心素养重点打造,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今年,写作研究院继续秉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学校教育边界”的原则,灵活运用新文科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培育写作人才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团队+课程+活动+平台”四轮驱动的写作人才培养新格局,助力学生写作思维革新和写作能力提升,在培育写作人才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彰显特色 深化教改
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围绕“山”字型人才培养特色,始终抓住“课程”这根主线,继续推进写作与沟通课程转型,深入优化实“2+X”模式,完善《阅读与欣赏》《写作与沟通》基础课教材,凸显教材特色化,彰显教材个性。同时,还在线上线下为学生开设了26门个性化课程,基本满足了学生“看菜吃饭”的选课需求。

教材《阅读与欣赏》《写作与沟涌》
孙向阳领衔开设的《阅读与欣赏》被认定为省级金课,由他领衔申报的《< 创意写作>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获铜仁学院“三金”建设研究子项目立项。“银课”《阅读与欣赏》顺利通过学校2022年 “金课”“银课”三年结项验收暨年度检查。团队申报的教学成果《基于核心素养的“2+X”卓越写作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铜仁学院一等奖并被推荐参评省级教学成果奖。
此外,孙向阳申报的《蹇先艾年谱》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欧阳黔森研究资料》获铜仁市第十三批文艺创作扶持基金项目立项。王晓旭的诗集《菜园记》也获得了铜仁市第十三批文艺创作扶持基金项目和铜仁市近期文艺创作集中攻坚选题立项。肖跃玲和庄鸿文联合申报的《地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入选铜仁学院“三金”建设研究子项目立项。
优化活动,营造氛围

铜仁学院第五届晨光年度文学奖颁奖典礼
新书分享会、作家面对面、田秋讲堂、明德读书会、经典阅读、晨光年度文学奖等活动,是铜仁学院常设的文学活动项目,不定期邀请校内外富有造诣的专家学者、作家、诗人等前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师生分享写作心得、创作技巧,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文学认知,拓宽了他们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今年,写作研究院在克服新冠病毒带来的种种困难前提下,举办了2场作家面对面活动,4场新书分享会。

《典籍里的中国》观影活动 新书分享会现场
此外,还不断探索拓展活动模式。为纪念第46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写作研究院、人文学院与贵州傩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博物馆的力量”专题研讨暨明德读书会活动;为深入推进我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及改革的实践进行了有效探索,于6月24日在明德楼召开“写作与沟通”课程教学改革暨第三期通识教育微论坛;组织师生多次到石阡困牛山开展“困牛山组诗”和“困牛山纪实文学”创作采风活动,参观了困牛山红军纪念碑,缅怀当年红军跳崖的英雄壮举。晨光文学社还举办了“缅怀先烈·砥砺前行”主题征文活动、《典籍里的中国》观影活动、“学党史,担使命”文学创作活动等。

“5.18”国际博物馆日 困牛山文学采风活动
辛勤耕耘 果实累累
2022年3月,首届贵州文学奖评选结果揭晓。在35件获奖作品中,铜仁学院就有两件作品获奖,其中,王晓旭的诗集《在黔之东》获二等奖,孙向阳的论文《中央文学研究所与作家的培养》获三等奖。在第四届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评选中,晏武芳创作的报告文学《生命的壮歌》也荣获三等奖。

铜仁学院王晓旭和孙向阳两位老师获首届贵州文学奖
一年来,先后有王晖、孙向阳、庄鸿文、王棋君、王晓旭、晏武芳、唐竹英等教师在《人民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民族文学》《北京文学》《大家》《湖南文学》《红岩》《青年作家》《中国校园文学》《语文教学通讯·D刊》《贵州教育》《电影评介》《大西南文学论坛》等刊物发表文学评论、诗歌、小说共计30余篇(首)。庄鸿文教授主编的《星星的吟唱——铜仁学院晨光文学作品集》和肖跃玲主编的《边地文学与语言研究——铜仁学院学生学术成果选编》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

晨光文学社社员作品集
王晖的诗集《边疆的白杨》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出版;晏武芳中短篇小说集《初嫁》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唐竹英的长篇小说《磐石》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我院三位老师的文学作品集出版
其中,孙向阳的《中央文学研究所与作家培养》入围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终评,他还荣获铜仁市第一批“梵净文化人才”称号。王晖的诗歌多次入选《新诗选》,其诗歌《我们之间的微气候》、王晓旭的诗歌《用漩涡为自己打一个活结》和《码头别》入选《2021中国年度诗歌》选本。
无论是课程改革,丰富多彩的文学生活,还是教师无私的引领与辛勤指导,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根育人,多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晨光文学社员蒋振炜、李甜甜、杨玉林、黎焱玲、柯登稳、陈钗、杨昕晨、胡艳艳、陈颖华、潘柔玉、安琪、杨萱、覃满香、梁憬桐、何艳、张铧夫、万冬梅、陈霜霜、龚晓芳、徐露、杨忠奇等先后在《诗刊》《中国校园文学》《飞天》《青春》《青年作家》《散文诗》《天府诗报》《当代教育》《散文诗世界》《星火》《梵净山》《铜仁日报》《苗岭》《杉乡文学》《松桃文学》《石阡文艺》等国家级、省级以及市县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余篇(首)。其中,蒋振炜(楚槐序)同学较为突出,不仅在《诗刊》《飞天》《青春》等刊物发表了不少诗歌作品,还参加了由贵州省民宗委主办、贵州文学院承办的第十五届贵州民族文学创作改稿班,入选由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办、《山花》杂志社承办的第七届山花写作训练营。

蒋振炜发表作品的部分刊物
正因为有着根深叶茂的文学传统,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和浓厚的文学创作氛围,铜仁学院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文学创作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刚刚结束的贵州省2022年大学生“新征程杯”征文大赛中,铜仁学院再创佳绩。学生张铧夫、张倩荣获二等奖,张露、万东梅荣获三等奖,车洪婷、田爽等五人获优秀奖;在首届“乌马河·中国大学生中文创意书评大赛”,中晨光文学社获优秀组织奖。



学生在贵州省2022年大学生“新征程杯”征文大赛中获奖情况
新征程是充满着光荣与梦想的远征。随着创意写作教学模式的逐渐推广,“团队+课程+活动+平台”四轮驱动的写作人才培养新格局将不断向纵深推进,助力学生写作思维革新和写作能力全面提升。写作研究院将始终秉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彰显特色”的发展路径,大力弘扬铜仁学院的文学教育传统,为铜仁学院高质量发展谱写出更加绚烂的时代华章。
(图文/晏武芳 黎杨 柯登稳 一审/晏武芳 二审/庄鸿文 终审/孙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