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副教授王晓旭(末未)的诗集《菜园记》,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菜园记》是他的第五本诗集,该诗集分为“万物慈悲”“扶锄听风”“种瓜得瓜”“天地有节”四辑,共一百余首。每一首都是人间烟火,每一首都足够抚慰人心。其大部分作品已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山花》等刊发表。该诗集出版后,获得了多方好评。
末未,本名王晓旭,苗族,贵州印江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18届高级研修班学员。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民族文学》《山花》《星星诗刊》《文艺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1000余首。入选数十种诗歌选本,出版诗集五部,曾获首届贵州省文学奖、贵州省第二届专业文艺奖·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特等奖、贵州省首届青年作家突出贡献奖等奖项,现为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副教授。
附《菜园记》点评
黄德海(评论家、《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上海文化》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在这本集子里,能看到末未对生活的丰沛热情,那氤氲在诗中的烟火气,足以荡涤世间的孤寒,菜园里的点点滴滴,慢慢调整了末未对自我和自然的认知。他跟种子结缘,跟时间相伴,他在万物之中认识自身,捡拾起了在岁月里遗失的东西,那方小小的菜园,则几乎是末未从现在种植过往——种植过往的淳朴、善良、勤勉,让每一颗种子长成自己该有的样子。自然,放松,舒展,如同树梢的芙蓉花,有过无比明艳的时刻,而终于在岁月深处洗尽铅华。
李寂荡(诗人、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末未的写作是与他的生活经验密切关联的,而这种经验多是乡土生活的经验,不少涉及农事。在其对乡村事物的抒写中,寄托着他对生命对人世的思考与深情,写得亲切而朴素,既有对事物的贴近,又显示出心灵的旷远。
梦亦非(诗人):在这些简朴的诗行中,末未体现出一个谦卑的劳动者、筑居者的形象,他心怀慈悲地在土地上劳作,用锄头为泥土立传,用汗水为种子竖碑;他致敬自然、赞美万物,从细节处抚摸事物柔软之心,在日常中洞见存在的真相。
人邻(诗人):末未的《菜园记》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田园诗”或是“乡土诗”一脉的延续、蜕变和个性化的再造。在这些诗里,那些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植物,并非是简单的人类的“食物”,而更可以是人的精神展示,有着人与植物共同构成的“形而上”的意味。这样的“形而上”不是建立在虚空的语言意识上,而是建立在这些看似“形而下”的“物”之上。这些诗,在人与物精神交织的过程中,在有节制的抒情中,面对生存本身的沉重负荷,融入对自我的揶揄、调侃,而这种揶揄和调侃中渗透着儿童式的天真和喜悦。甚至,我要说末未可能还有着一种孙行者一样的面对尘世的俏皮,且以这种俏皮入诗,而消解了生存本身的沉重。而这背后是诗人对于生活的凝视和坦然自若,并未因为这种俏皮而削弱了诗意的端庄。
家颜军(评论家):诗人末未的诗集《菜园记》呈贡出了一个可供人栖居的菜园。菜园聚集了天空与大地、诸神与人间、时间与命运,建立了一个辽阔的意蕴世界。“我”在这个菜园里用锄头写诗,实现了“自我”与“大地”的双重拯救。菜园是可靠的,万物在大地的庇护中涌现消隐,如其所是。通过这个城市郊外的小小菜园,诗人重建了生命对大地的信赖,并对生命的本真存在展开了追问和沉思。
宫白云(诗人、评论家):诗人末未的诗与人有一种异于常人的生命澎湃与坦诚热烈,自带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不知不觉中便会被他洋溢的热情所感动,这在这个冷漠的世界十分难得。他新出版的《菜园记》虽然以“记”事的形式记载了他在“小菜园”中劳作的点点滴滴与诗意瞬间的捕捉和感受,但其中异于常人的趣味与敏锐的洞明,才是这本“纯粹之诗”的所在。读完这本《菜园记》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自由的想象力,这也是他这本诗集的源头所在。因为有了自由的想象力,所以即使最平常的事物,也刹那间有了翅膀,而他的用词与组词又是朴素幽默的,巧思中隐含深刻的道理,让阅读的人充满感受豁然而明。诗歌的目的就是要恢复感受与认识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而末未《菜园记》中所有的诗恰恰都使人落在“感受”的奇点上,不露声色中唤起一种共鸣的情绪。印象里没有人能像末未这样能以“记”的这种形式把他的“小菜园”包含的“大宇宙”精细、趣味十足地创造出来,这种以小搏大的“种植”,使一个充满烟火的俗世结满了“明了”的果实。
王晖(诗人):《菜园记》使劳动这个主题在无限的经纬度上打开了一个朴素又耀目的新鲜的诗歌书写。末未在整本诗集里动用了天气、地气、人气、植物气息,时常还会冒出孩子气,并能够将这些气息贯通在一起,形成诗歌强劲的气场,让诗歌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满满的元气,末未的诗歌聚气,他盘活了所有的东西,所以诗歌充满了动态的生命节律,非常灵动。自然界的气息与人间的气息浑然一体统摄了诗集《菜园记》。末未身上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激情,对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探索,他能敏锐地发掘世间的众美,让万物焕发出生命的光泽。在他笔下,万物都有了双重身份,获得了人的尊荣。《菜园记》里有许多充满了童趣的诗歌,不乏儿童的天真和快乐,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到这本诗集不仅仅属于成人读者,孩子若读到了这些有趣的诗歌,定会获得多方面的教益与启发,也会得到心灵的愉悦。
周维强(诗人):《菜园记》根植于诗人末未的现实生活经历,是生活经历的转化,同时也是乡土经验的延伸。他对自然万物,有着天然的热爱,又心怀悲悯之情。诗歌的情感色彩,是温暖的,是真纯的,词语被磨亮后,以温情的表现闪现。朴实的语言,明丽的意象,过往与当下的情感融合,理想与现实的互换,视角独特、修辞精准、立意高拔。末未借“菜园”,创造性地培植了自己的“桃花源”,是一种新的诗写发现。诗人情感细腻,诗句总能在不经意间打动读者,产生有效共鸣,且,深入细部后,会发现,诗歌中有着对人生隐秘之境的洞察,表达了平淡之处见奇崛的沉思。诗人写“菜园”,实际上,境界已超脱出“菜园”之外。
非飞马(诗人):读到末未《菜园记》的那刻,我一下子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些诗歌,通透、大气、深邃、灵性。它的每一句话都来自大地、都会呼吸,都能让你的灵魂产生高强度的“地震”,这是一读就上瘾的诗歌,读了第一遍,会忍不住读第二遍、第三遍……可以说,末未的《菜园记》,是对自己诗歌艺术的一次大胆的突破和超越,在诗中,他不仅把自己在菜地的劳作进行诗化的呈现与诗意的升华,还饱含着对生命的感悟、对存在的深思、对终极的追问。他的诗歌语言极具个性和魅力,多种角度的视角和多种表达手法切换自如,既有万花筒一样的绚丽,又有洗尽铅华的素雅,既有古典意象的化用,又有方言俚语的妙用。可以看出,末未在诗写过程中,有目击道存的敏锐,有信手拈来的造化,有移花接木的内力,首首都有神来之笔,句句读来震颤人心。
石明洪(诗人):打认识、接触末未开始,就喜欢他诗歌里流淌出来的不加任何修饰的淳朴,他对土地和农具的真诚是带有仪式感的。他的诗活泼、风趣、自带喜悦。土地因他而生辉,蔬菜因他而环保、高贵。在朋友之间,他的菜是买不来的珍贵友谊。末未是用行动写诗,用生活写诗,写简单的、普通的事物,又写得鹤立鸡群,写出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切入口,用别人闻所未闻的词语、意象,写出来既高级,又朗朗上口。他的每一首诗,每一行诗,每一个词都深思熟虑,推敲再三,总是于平淡、朴实中给人惊喜和突破。他的诗歌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痴迷、追随的读者也越来越多。喜欢末未的诗歌风格,喜欢这本烫手的《菜园记》,值得一读再读,读到痴迷,沉醉,不释手。
王连凤(诗人):末未诗中的幽默是认真的,他对生活的思考经常带着对生命的尊重,文字背后是一种思想的超脱境界,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意境走。有时读他的诗,就像一个拿着手机蹭他诗歌中的wifi一样,从中得到更多的创作启发。与陶源明相反,他不是去寻找隐居的地方,而是直面与草纠缠,与泥土打交道。诗中那种对立的和谐能让读者读到一种语感的冲和、语义的偏离,并让你神奇的接受。
楚槐序(诗人):《菜园记》在诗意的推进上从容不迫,在语言的冒险上得心应手。大量日常用语、俗语的介入,以及多个成语耳目一新的拆解,让人领略到一种随性而为但又恰到好处的表达,地域风格已在过去作品打造的地基之上建起楼层,辨识度极强。
(图文/写作研究中心 一审/晏武芳 二审/庄鸿文 三审/孙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