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晨光文学社承办的晏武芳《站在时间的岸边》新书分享会在铜仁文学馆举行。铜仁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写作研究院院长孙向阳,写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庄鸿文,中国作协会员末未、王晖,文学与传媒学院三级教授向笔群,中文系主任王棋君,铜仁市作协副主席朵孩,铜仁记者站站长、办事处主任文波,晨光文学社社员代表,共60余人与会。分享会由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青年作家唐竹英主持。
晏武芳,笔名晏子非,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铜仁市作协副主席,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教师,在《北京文学》《民族文学》《广西文学》《山花》等刊物发表小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夜奔》《初嫁》,非虚构作品选《站在时间的岸边》等。多次荣获铜仁市政府文艺奖。
晏武芳表示,这本书的出版来之不易。他说,自己原本打算专心写小说,但在脱贫攻坚这个大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写作者不能不为之发声,因此决定专门为脱贫攻坚写一本书。但在实际采访过程中,涉及内容广泛,采访任务巨大,时间上安排不过来,最终只写了书中第一部分的几篇报告文学,书中收录的其它篇目则是在铜仁日报社工作时创作的。内容上虽然尽量往文学上靠,但可能更多的是新闻成分。从整体来看,它还算得上是非虚构写作,写作时尽可能做到在新闻和文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文波说,一个作品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说明作家是下了心血的。采访时用心容易用情难,如果不带着感情采访,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能感动读者呢?好的新闻应该让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只有百姓看懂了,认可了,然后才能传播出去。朵孩说,晏武芳在专注于小说创作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对新闻的敏锐性,其创作思维时刻保持着先锋前沿的姿态。他认为报告文学本质上还是倾向于文学,虽然是集新闻性和文学性于一体,但其重心还是在文学。晏老师写过诗,所以语言灵动;写过新闻,所以敏锐且严谨;写过小说,所以切入点独特,叙事能力强,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
向笔群说,从纪实文学和选题角度来看,晏武芳选择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一些事情,选题与我们本土地域上的人和事有关,与时代也有极高的契合度。纪实文学是新闻和文学的交叉,但对于纪实文学,究竟是新闻占主要还是文学占主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在《站在时间的岸边》一书中,晏武芳将纪实和文学结合得很好。
庄鸿文认为,作为非虚构写作形式之一的报告文学除了新闻性和文学性,社会性也是它的重要特征。报告文学是中国传统写作中特色鲜明的一种非虚构写作形式,但作为“文艺战线的轻骑兵”,并没有对其内涵和外延有明确的定义,好的报告文学应该用文学性的笔触书写出来。报告文学作家往往需要深入基层,进行大量调研,才能写出真实的触及心灵的作品。孙向阳针对本书谈到了“跨界”这一概念,认为晏武芳的创作从小说到新闻,再到报告文学,实现了不同种类写作领域的跨界。作家需要具备跨界的能力,才更能灵活运用语言文字,构筑不同类型的文学样式。
末未、王晖、王棋君及学生代表也都一一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想。分享会最后是师生互动环节,晏武芳就同学们提出的有关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分享会取得圆满成功。
(文/万洁 图/石丹 一审/晏武芳 二审/庄鸿文 三审/孙向阳)

新书分享会现场晏武芳谈创作

新书分享会现场

嘉宾分享阅读感想

学生分享及提问

师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