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铜仁学院晨光文学社在庄鸿文、晏武芳、王晖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到玉屏自治县开展采风活动。玉屏自治县文联主席於江陪同采风。
明清以来,随着交通的便捷,科举的兴盛,文化的交融,酿出了玉屏明清文化的灿烂和辉煌,共进士11人,举人42,翰林3人,涌现出了侯位、万年策、洪其哲、田均豫等功名与诗名俱显名士。特别是明末清初的郑逢元“堪称黔楚之典范”,清代的田榕是“贵州继周渔璜之后的著名诗人”,《黔诗记略》录诗123首,为诸家之冠。玉屏作为侗族自治县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浓郁的地方,萧笛文化是其特色。
9月9日,在玉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会议室,玉屏县文史专家郑孝碧给社员们讲解了玉屏自治县的人文历史。当天下午,采风团来到印山书院,实地了解玉屏箫笛文化。印山书院始建于清道光七年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该县唯一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说员给社员们讲解了玉屏箫笛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并现场演奏了箫笛,悠扬的曲调让人沉醉。在拱宸门,社员们近距离地触摸这座始建于公元1390年城门,它是玉屏仅存一座古城门。该城门于1981年12月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7月被铜仁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后前往钟鼓楼。天下起了小雨。社员们躲进楼里,登上这座古朴敦厚的古建筑,独自屹立于一片现代建筑之中,感受到历史与现实重合,领略玉屏历史的悠久与人文的厚重。
雨过天晴后,社员们来到侗乡古村落——朝阳村。朝阳村有着北侗文化发源地之称的美誉,保存着深厚的侗族风情和建筑风格,是玉屏自治县保存最为完整的侗乡村寨。在这里,有古朴的侗家吊脚楼。这片风格独具的古老建设群,无声在向人们讲述着世世代代的侗乡故事。
9月10日,采风团又前往古家场牛市。据了解,这是西南三大牛市之一。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里每天都有大量的耕牛运向全国各人。在这牛闹的带动下,周边群众都兴起了养牛贩牛业,靠牛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牛经济重镇。9月10日,正值该牛市赶集,数百头各种品种的品聚集在这里交易,场面十分壮观,激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纷纷前往拍照,了解市场行情。
参观完牛市,又前往江西会馆。看到这里聚集着十多棵六百多年的樟树,同学们无比兴奋,五六个同学合围着一棵大树,仰望着遮天蔽日的繁茂枝叶,放飞无尽的遐思。
这里还是红军长征时,红军还在这里短暂的停留。1936年1月8日,红二六军团从湘鄂边至康东北长征经过这里,这座会馆就成了当时的临时指挥中心。同学们仔细观看了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了解红军在铜仁的战斗事迹,很受教育。现改为朱家场中心小学,当年红军指挥作战的地方,如今成为了社会主义培育接班人校园。随后,采风团前往田冲村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这里收集了大量的珍贵文史资料,一一陈列在展墙上。同学们认真阅读了介绍文字,参观了一件件文物,一张张青春的面孔显得庄严肃穆。
最后到田坪乡风情园参观了玉屏乡愁馆。感受侗族的歌谣的魅力,聆听远古的传说,观摩了侗乡风俗。
在两天的采风活动中,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感受深刻,一定要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一路走来的所思所想,力争创作出一篇情思飞扬的作品,不辜负学校的期望,老师的关心和玉屏人民的深情与厚爱。
(文/李柯漫 图/陆小莎 一审/晏武芳 二审/庄鸿文 三审/孙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