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颜同林教授应我院邀请,在博思楼105教室举办了以
“民歌资源与中国现代新诗创作”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我院王晓旭、王棋君和唐竹英三位教师出席讲座,讲座由我院庄鸿文教授主持,200多名学生到场聆听。
颜同林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学术兼职有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贵州省诗歌学会讲副会长,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在《文学评论》等90余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有《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普通话写作与共和国文学的确立》《多元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小说》等近10种。曾获贵州省“青年创新人才奖”,尹珍诗歌奖,贵州省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曾获贵州省文艺奖二等奖,5次获四川省、贵州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及厅级课题10余项。
颜同林教授从民歌作为文学传统的生长点与内涵、现代新诗创作的多样性延展到民歌的艺术手法与歌谣化历程,介绍了关于传统的分化与分层理论,讲述了纯粹的民间歌谣资源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它以口头方式创作并流传和保存,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是人民艺术与智慧的结晶。讲座中,颜同林教授介绍了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马凡陀的《人咬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及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民歌作品的诵读分析和生动形象的例子,为同学们阐释了在不同时代思潮下民歌的生长与扩散、发展与成熟,让同学们生动直观地认识到民歌的扩散使得诗文互证互推,共同发展。他指出,民歌资源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与潜力,中国古典诗歌走的是“文人化”与“贵族化”的道路,容易僵化、枯涩,民歌源自自然、源自民间,是源头活水,以音乐性见长,它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鲜活的色彩。
讲座结束时,颜同林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在进行讲座总结时,庄鸿文教授说:颜同林教授的讲座具有很强的学理性,他带领同学们认识和分析了民歌的艺术手法,了解到民歌歌谣化的发展脉络,又以大量作家作品和流派的举例分析,让大家感受到民歌资源的生动性与多样性,显示出颜老师具有的深厚学养。
此次讲座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民歌的价值,同时也让大家对中国现代新诗创作有所认识与启发,为同学们的创作学习注入了信心。
(李世梅 谢颖/图文
孙向阳/审核)

颜同林教授讲学

庄鸿文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