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凤:亦师亦友 共赴成长之路
  • 发布人:
  • 时间:2025-08-05
  • 点击:
  • 来源:
  • 打印


在铜仁学院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老师:她穿梭于实验室与教室之间,带领学生探讨科研难题时眼中闪烁着热忱;她倾听学生的困惑,用耐心与关怀为他们点亮前行的路灯。她是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三级教授李刚凤,铜仁市第四批市管专家,一位深耕教育十载、以匠心育英才的“引路人”,更是学生口中亲切的“小凤姐”。

深耕教改:做教育创新的先行者

2013年踏上讲台至今,李刚凤老师始终坚信:“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种。” 面对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痛点,她率先探索并实践“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生传帮带”的育人模式,将科研课题与企业需求融入学生创新项目,让实验室成为 “第二课堂”。寒暑假里,她放弃休息,带领学生泡在实验室做实验、跑企业做调研。课堂外,她牵头组建科研兴趣小组、食品安全社,用“传帮带”机制让优秀学生带动全员成长。

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省级一流专业负责人,她带领团队攻克师资紧缺、实践资源有限等难题,推动专业在2022年跻身省级一流专业行列,成为省内闻名的“学霸专业”。由她牵头的《“1+1+X” 导师制的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斩获2022年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一省级重磅荣誉的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心血凝聚。

李则凤老师(左五)与学生一起

育人为本:做学生成长的同路人

“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李刚凤老师的育人誓言。她的手机永远为学生待机,无论是考研迷茫、就业困惑,还是实验失败后的失落,学生总能从她那里得到温暖的回应。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她主动将自己的省部级课题拆解为 “学生版”,手把手教他们查文献、做实验。为了提升学生竞赛能力,她牺牲周末时间带队备赛,从方案设计到答辩演练全程把关。

在她的悉心指导下,食品专业学生创新训练参与人次从 2019年的315人次跃升至现在的505人次,斩获国家级创新项目15项、省级以上学术竞赛37项。更令人瞩目的是,专业考研录取率连续六年稳居全校前三,2020届45名学生中32人考取研究生,录取率达71.1%,位列全省同类专业第一。学生们常说:“跟着李老师,我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敢闯敢拼的底气。”

亦师亦友:做学生心中的 “大姐姐”

在学生眼中,李刚凤既是严师,更是挚友。她会在学生实验失败时坚定地告诉学生说 “不要畏惧失败,再来一次”,也会在考研冲刺阶段给每一个学生加油鼓劲。她知道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会在关键时刻给学生排忧解难,也会在学生就业季为学生修改简历、联系实习单位。为了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她组建了“周五自主学习群”“考研钉钉群”,每周雷打不动组织文献汇报,用行动告诉学生:“学习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前行。”

十年来,她培养的82名毕业生中,55人考取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研究生,27人进入深圳计量研究院、习酒、农夫山泉等企事业单位。她指导的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篇,15人次荣获 “铜仁学院明德学生奖”。每当看到学生捧着录取通知书或获奖证书向她报喜时,她总会笑着说:“你们的成长,就是我最骄傲的‘科研成果’。”

荣誉背后:是坚守更是热爱

从校级铜仁学院年度“育人楷模”、铜仁市优秀教师到贵州省“千层次”人才、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 “金师”,李刚凤老师的荣誉墙上挂满了沉甸甸的奖状。但她最珍视的,却是学生们亲手制作的感恩卡片,和那句真挚的 “谢谢李老师”。主持完成8项课题、发表50余篇论文的她,始终保持着谦逊:“我只是做了一名教师该做的事——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在铜仁学院的校园里,李刚凤老师的故事还在继续。她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亦师亦友”的育人真谛,更用行动证明:教育的温度,藏在每一次耐心的指导里,每一回并肩的奋斗中,每一个“共同成长”的瞬间里。

(供稿:教师工作处  一审:张东方  二审:张朝飞  三审: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