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华,教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铜仁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铜仁市第四批市管专家。在投身学术研究之前,他已有十五年刻骨铭心的农村初中教学经历,其中六年担任校长的岁月,让他亲历了农村教育的艰辛变迁,触摸到了最真实的课堂温度与师生脉搏。这十五年的日日夜夜,是汗水浸润的实践,是面对无数乡村孩子求知眼神的责任,也让他深刻洞悉了农村教育的结构性困境。正是这份源于泥土的深切体验,他心中才埋下了探寻教育公平、改善乡村教育生态的不灭火种。
根植乡土:十五载一线的初心淬炼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实践积累,董世华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次攀登——追求学历提升,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这不是逃离,而是为了以更专业、更系统的方式,回应那片他深爱的土地上孩子们的需求。他将学术的目光,精准投向中国教育版图中那个常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角落:农村寄宿制学校。这并非书斋里的突发奇想,而是用赤诚爱心托起无数乡村孩子人生梦想的学者,对教育公平最深沉的回响与使命的回归。
他的研究轨迹清晰而深刻,带着一线实践者的敏锐与学者的严谨:从广泛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整体生态,逐步聚焦到最脆弱的“低龄寄宿儿童”群体,研究视角也从纯粹的教育学,拓展到融合社会学、儿童发展等多维度的教育社会学。这种聚焦与深化,既源于他博士阶段的系统训练,更源于他十五年一线经历中对农村儿童,特别是低龄寄宿儿童生存状态刻骨铭心的记忆与牵挂。那些过早离开家庭、在集体生活中面临情感缺失、生活能力不足、学习适应困难的孩子们的“生存境遇”,被他敏锐地捕捉并提升为重大的社会议题。
他的博士论文《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文献。围绕寄宿制主题,他深耕不辍,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重要课题,出版了《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研究》《农村低龄寄宿儿童生存境遇及国家干预机制研究》等专著,研究成果分别荣获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这十五年的学术深耕,是他用专业的方法和深厚的教育学理论,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深度剖析的结晶,也构成了他职业生涯中意义非凡的第二个十五年。从乡村教师到乡村教育的研究者与守望者,这双重十五载的历程,是生命的回响,更是情怀的深沉烙印。
深耕星光:知行合一的学术探索
董世华的研究从未止步于书斋。他深谙教育研究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实践。早在关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其论文《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就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他将乡村教育置于国家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中考量,创造性地提出“生态农业、乡村振兴、农耕文化传承、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四位一体的发展观。2020年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与农耕文化传承耦合的机理与路径研究”,正是这一理念的深化实践。十五年来,他带领研究团队跨越东中西部15省30县,深入近100余所农村中小学,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证研究采集最真实的一手数据,德江等地的实践基地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场域。

董世华(右二)开展调研走访交流
星火燎原:从专业引领到社会共鸣
董世华的学术见解和实践智慧,逐渐从学界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引发广泛共鸣。2018年,他先后被北京歌路营慈善基金会和浙江马云公益基金会聘为寄宿制学校专家顾问,其专业意见为公益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年,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1月,澎湃新闻以“谁在照护900万个农村小学寄宿生?”为题对他进行深度专访,报道被光明网、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广泛转载,引发社会对寄宿儿童群体的高度关注。3月,他作为核心专家参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联合调研,贡献田野智慧;同月,他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新民教育沙龙”上,与熊丙奇、全国政协委员陈伟志等共商发展路径。7月参与澎湃新闻“涟漪效应”全国广播节目、8月《人物》杂志刊发万字长文专访……董世华以扎实的研究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并助力解决乡村寄宿儿童问题。
反哺乡土:躬耕黔东的行动担当
作为地方高校的学者,董世华将服务本土视为天然使命。他成功主持申报并承担了“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这一重大项目,获项目经费800余万元。他带领铜仁学院精锐团队,以严谨的“把脉问诊”和精准的“点对点”指导,深入铜仁市10个项目县(区)、60所项目学校,为88个课题提供专业服务。自2024年9月项目启动以来,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了全校80余名博士教授、150名中小学一线专家,累计赴项目学校指导120余次,行程超过50000公里。他创新性地构建了“高校+市教育局+项目县(区)教育局+项目学校”四方联动模式(UGS模式的深化),工作成效显著,其创新思路和有效方法获得了贵州省教育厅的正式发文肯定与推广,在全省地方高校服务基础教育的实践中走在前列。
这个平台不仅直接提升了项目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为铜仁学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场域,架起了高校与基础教育深度合作的桥梁,更为师范生未来扎根基层奠定了坚实基础。“高校教师应直面民族教育的真实现状,”董世华说,“从乡村孩子稚嫩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可爱与渴望。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无私的大爱!振兴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铜院人在行动。参与其中,既是历史责任,更是无上光荣。”
十五年扎根泥土的深情实践,十五年仰望星空的学术求索,董世华用这独特的双重十五载,在乡村与学院之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从乡土讲台出发,历经奋斗成为博士教授,最终又将全部学识与热忱倾注回生养他的土地,这三十年如一日的循环,深刻诠释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乡村教育割舍不断、融入血脉的赤子情怀与实干担当。在铜仁乃至贵州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壮阔画卷上,董世华以心血与智慧绘就的笔墨,厚重而温暖,如同黔东群山中不灭的星光,持续照亮着乡村孩子走向未来的长路。
(供稿:教师工作处 一审:张东方 二审:张朝飞 三审: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