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金菊,女,苗族,贵州松桃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贵州省世居少数民族语言测试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铜仁市第四批市管专家。这位从苗乡走出的民族政治学博士,在三尺讲台、思想峰峦和田野大地间辛勤耕耘,用学术之笔书写着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建设篇章。

立德树人:立足民族地区做好教书育人
教学为本,三尺讲台育人铸魂。刚入职时,她深深记得部门领导对她说的话,大学老师入职前五年必须过教学关,而过教学关的标志就是获得校级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以上。前三年,她两次拿到院级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校级比赛二等、三等奖各一次,顺利过了教学关。往后,她秉持“备好课、讲好课”的初心,精心打磨每一堂课,注重知识逻辑、互动设计与难点突破,她的课堂广受学生喜爱与同行认可。课堂之外,她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技能,与同学们亲切交流生活、学习、思想上的问题,为同学们排疑解惑,做好同学们的“大朋友”。
以赛促学,立德强技匠心育人。教育最好的传承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授课之余,她把育人重心放在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以促成长,先后率领多名学生在“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政治)大赛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2016年曾创下5名参赛学生均获特等奖的佳绩;多名学生获得“十佳教学能手”、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三等奖,辅导多名学生考取985、211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她积极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学术沙龙,从学术与人生、学术研究技能、学术热点关切等角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对话、交流与碰撞平台。她时常率领学生深入基层调研,指导研究生开展项目研究,写成理论文章并公开发表。荣誉墙上,“优秀指导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教学名师”等荣誉便是她育人成效的最佳注脚。
教研相长,知行互促赋能前行。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基础上,她还积极做好教育教学总结与拓展研究。先后主持了贵州省教育规划课题项目《政治生态文明构建中的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制与路径研究》;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铜仁学院专项联合课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紧密融合路径研究》,贵州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增硕士点单位研究生导师团队跨学科整合机制研究》,铜仁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五理融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将教学一线的经验凝练为理论成果,不断反哺育人实践,形成教育与研究的良性循环。
理论深耕:不断完善个人学术研究体系
学无止境,笃行而不怠。入职以来,她始终坚持继续深造,完成了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学业。保持自我蓄能,参加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西方政治思想史暑期高级研讨班暨《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师资培训班、全国民族研究中青年培训班暨智库中青年骨干民族理论与政策专题研修班等多种培训,参加了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学术工作坊并作交流发言,在多样、丰富的学习形式中不断充实知识储备,更新思维框架,提升认知境界,推动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与体系化。
坚守初心,登高而自卑。在攻读硕士时,她就深受湖南大学自卑亭“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的精神感召,并以之作为一种学术态度不断激励自己、警诫自己,在学术上始终不骄不躁,默默耕耘。在攻读博士期间,她紧扣党中央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论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先后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教育研究》《探索》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北大核心14篇。论文《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理论基础、符号标识与意义建构》被新华文摘观点摘编、《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的情感逻辑—基于情感社会学视角》荣获贵州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记忆、认同与共生:兼论“爱国汞”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逻辑》荣获铜仁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治心理生成机制》荣获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多篇论文被“民族学与人类学”“天下边疆”“中国农村社会学”等学术公众号推送。她深知,成绩只是对过往工作的一份说明,还有诸多重要课题亟待深入研究。
服务地方:扎根武陵深处写华章
笔墨丹心牵系一缕朱砂红。她的学术之根深植于武陵大地,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转化为书写地方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从校级到市厅级到国家级的课题跨越,见证着她的学术成长轨迹。2018年,她以《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研究》的暑期调研课题为契机,开启了对万山朱砂系列文化的初步理解。之后主持了市厅级课题《贵州万山丹砂矿业文明核心价值研究》,首次系统梳理了朱砂文化的精神内核;主持了铜仁学院与铜仁市社科联联合项目《万山汞矿工业遗产的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研究》,把对万山汞矿工业遗产的价值理解推向了新的高度。2024年,她申报的《明清时期武陵地区朱砂开采应用中的多民族互动交融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社科西部项目立项,实现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库中对朱砂研究的零突破。这项课题研究将系统呈现朱砂开采历程中多民族工匠的技术交融与民族文化互鉴,为万山朱砂系列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朱砂文化深入研究注入力量。
理论烛照地方文化价值提升。纵观她的学术成果中,既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学理性研究,也有大量对地方区域性文化的解读。她以地方区域文化研究为基础,以政策视野为引领,在学术实践中默默耕耘。《记忆、认同与共生:兼论“爱国汞”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逻辑》彰显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重要的文化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中的民族生态文化叙事—以松桃牛郎桐壳碱面为个案》从苗乡里的一碗面中解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中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基于贵州石阡困牛山红色革命遗址的考察与思考》等10余篇文章,《贵州民族互嵌型社区精细化治理研究》等多个课题,都旨在探寻地方文化秩序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社会共生的深层联结,为提升文化自信、推动区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智慧。
研以致用推动社会服务良性互动。她积极参与了多项市委重大决策课题,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带队完成了市委重大课题《铜仁市高质量实施“生态立市”工程路径研究》。参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项目,参与基层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把脉问诊。先后多次在“贵州省铜仁监狱政工干部能力提升”“驻村干部压力管理与疏导”等培训中进行专题讲座,参与省、市、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培训,用所学所研反哺更多干部群众与学生群体,促使理论思想与情感认知共振共鸣。她多次参与 “丹砂文化沙龙”“朱砂文化发展”“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等研讨,促进理论研究与服务地方发展的双向赋能。
有着苗岭山水记忆的学者龙金菊,始终不忘来时路。她以讲台为田,以学术为犁,以赤子之心深耕于武陵山脉深处,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神感召中播撒时代新人培育的种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强音中探学术机理、寻凝聚机制,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伟大工程中唤醒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她的每一步足迹,每一份成果,都在为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这部恢弘的时代篇章注入微薄力量,彰显着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供稿:教师工作处 一审:张东方 二审:张朝飞 三审: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