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路华,男,苗族,九三学社社员,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与地理系主任,地理科学专业负责人。深耕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他,以科研创新破解生态密码、以产业转化激活绿色动能、以育人实践培育生态人才,为铜仁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科研攻关:以科研为刃,破解喀斯特生态修复基因密码
2021年7月,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吴路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铜仁,投身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岩溶—植被碳汇过程理论机制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及贵州师范学院等单位帮助支持下,他带领铜仁学院师生团队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朗溪镇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并建立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多年耕耘,荒芜的岩砾坡地如今披绿挂果,让石漠化山区从“生态负债”迈向“碳汇资产”的可能性大增。“石头缝里长出金疙瘩”的场景,正是他让技术扎根土地、惠及民生的生动实践。凭借这些突出贡献,他年仅32岁,工作仅3年就被破格晋升正教授。这不仅是对他科研成果的高度认可,更是激励他在喀斯特生态研究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他也因此成为铜仁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标杆。

创新转化:以创新为帆,护航生态安全新格局
“科研成果不应束之高阁”,秉持这一理念,吴路华牵头成立“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全球变化工作室”,获批贵州省博士创新工作站,依托贵州生态环境优势,开展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他联合多方力量牵头承担了涵盖贵州省全境、乌江流域、南盘江流域、北盘江流域、红水河流域及贵州省36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等6个贵州省典型区域重大生态状况评估项目与2个岩溶碳汇科研服务项目,系统总结了“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及各大流域生态保护成效,识别了主要生态问题,为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他带领团队将模型模拟数据与企业需求结合,探索“碳汇监测—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的转化路径,推动铜仁“卖空气”“卖生态”从概念落地。在科研项目上,他近三年主持项目多达29项,其中国家基金2项,省部级纵向项目10项,市厅级纵横向项目10余项,科研总经费已超1000万元,为后续深入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 SCI等学术论文1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凭借丰硕的学术成果,荣获贵州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贵州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科研与教学成果的双丰收。
育人传承:以青春为火,点燃青年人才奋进之光
作为贵州省科协首届“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铜仁市唯一入选者,吴路华将育人与科研并重,提出“三早两提升”培养理念,即“早进团队、早定方向、早出成果”“把本科生当硕士生培养,把硕士生当博士生培养”的理念,从大一新生中遴选科研苗子,打造“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带领团队参与近30个生态修复项目,让喀斯特生态研究薪火相传。“要像钟乳石沉淀知识,像石缝松扎根实践。”他常以此激励学生将论文写在绿水青山间。在他的指导下,学生成果斐然,多位本科生已具备撰写SCI论文能力,所有研一学生均已独立完成并发表中国科学院二区SCI论文,研二学生更是已发表2篇中国科学院二区以上SCI论文及国家领军期刊,并已达到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的基本条件,这充分展现了贯通式培养模式的高效与成效。凭借突出的科研育人表现,吴路华教授入选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贵州省第七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铜仁市第四批市管专家、铜仁市“优才卡”对象,还担任《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等10余本SCI 期刊评审专家,国家领军卓越期刊青年编委。让喀斯特生态研究的薪火在青年学生一代中传承,也让自己成为学界备受认可的青年科技学者。
从实验室到石漠化荒坡,从模型数据到生态产品,吴路华以青年之姿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征程中勇当先锋。脚下土地绽放的绿色希望,正是科研工作者最珍贵的勋章。如今,这位苗族青年正带领团队向更深层次的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碳源汇过程机制及生态产品机制实现机制研究进发,为铜仁绿色现代化建设续写“生态答卷”。
(供稿:教师工作处 一审:张东方 二审:张朝飞 三审: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