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军:践行“富矿精开”战略,服务锰产业高质量发展
  • 发布人:
  • 时间:2025-07-06
  • 点击:
  • 来源:
  • 打印

常军,男,仡佬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现为铜仁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他十年如一日,坚持深耕冶金强化理论研究,融合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深化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推进了绿色冶金学科发展,有力支撑了学校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平台打造,铸造一流团队

2016年,常军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到铜仁学院,但当时铜仁学院没有冶金专业及从事冶金领域的人员。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他积极动员师兄弟加入学校,先后有2名冶金专业博士投奔他这位大师兄,自此,研究团队的雏形初现。2022年,在学校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组建了市级科研平台——铜仁市清洁锰冶金科技创新人才基地,任该基地负责人。通过凝聚化学工程与工艺与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他于2023年牵头与贵州重力科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学组建了贵州省高等学校绿色冶金与过程强化重点实验室。

常军(右三)在企业开展工作

团队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贵州省“富矿精开”和“六大产业基地”建设需求,聚焦低品位锰矿高效提取与分离、冶金电化学及过程调控、高纯材料制备及退役动力电池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对团队成员的培养上,他讲究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让每一位成员都散发出自己的光芒,发挥自己的力量。在铸造一流团队上,他讲究“高效”和“团队协作”两大理念,教育团队成员勠力同心,用更少的时间,更高效地办事,以严谨、高效的科研态度为土壤,用万众一心的团队精神为之浇灌,培育累累硕果。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8项、市厅级项目7项,企业委托项目6项。获批授权发明专利11项,发表 SCI/EI 论文21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贵州省青年科技奖1项。

本领练就,勇攀科技高峰

传统冶金的新突破,必须有新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外场强化用于冶金过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理论研究尚显薄弱。在常军看来,理论研究如同修炼内功,这是科学研究的根基,必须打牢。采用新的冶金方法获得的有益效果必然是基于改变了反应过程的热力学或者动力学条件,基于这一思路,并结合自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沉淀,他创新性地提出将微波场、超声波场、超重力场等应用于复杂多金属二次资源分离回收这一课题,先后开展了微波强化浸出含铟包裹型矿物机制研究、超声强化作用下烧结灰中银的迁移过程及机理研究、旋转填料床选择性萃取分离金属离子强化传质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有钻牛角尖的精神,同时还要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为了弄清上述研究过程的“真相”,他会潜下心来,不断地查阅中外文献、反复实验、交流及讨论,有时也会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但拨开迷雾走出来后,发现惊喜就在前方。带着这份坚持和信念,他破解了微波解离包裹类矿相的强化机制、重新定义了超声作用下硫脲浸出银物相的本质特征,打破了相似元素的靶向萃取的神话。上述研究成功获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4项省部级项目支持,研究成果发表于“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并被国际著名科技机构“工程进展”(Advances in Engineering, AIE)遴选为关键科学文章;同时被武汉科技大学张一敏教授、土耳其Emin Cafer Cilek 教授等国内外同行在解释相关领域问题时作为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证据加以引用和评述。

 

高歌“锰”进,服务产业发展

做科研要内外兼修,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将论文写在企业生产线上。他强调,科研课题必须源自企业,最终转化到企业。2018年,贵州省科技厅选派科技特派员,常军自告奋勇报名参加,派驻松桃苗族自治县服务贵州武陵锰业有限公司2年。在此期间,他发现电解金属锰过程产生的阳极泥难加以利用,企业一般作为危险废渣堆存或廉价出售,可否实现变废为宝这一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他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文献资料调研,说干就干,创新性提出了选择性还原浸出、协同沉淀、深度净化一体化技术,开发电解锰阳极泥制备高纯硫酸锰新工艺,并于2023年建立了4800吨/年的锰阳极泥制备电解金属锰生产线,每年新增销售收入1400万元,有效促进电解锰行业的清洁生产,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该项科研成果已成功推广至松桃三和锰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基于该项成果,常军还就工艺过程关键技术进行创新研究,获得4项发明专利。

在解决好锰阳极泥的以后,企业锰矿磨矿过程的粉尘及能耗问题引起了他的注意。目前锰矿的磨矿主流方式仍然采用干法球磨,他考虑到阳极液中既含有酸也还有大量锰离子,如果在源头用于锰矿石预处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于是他尝试改变现有磨矿方法,将锰阳极泥与锰矿石按一定比例混入球磨过程,没想到这一改变一箭四雕,即锰的回收率提高了3%、球磨工段能耗降低30%,后续浸出时间缩短了65%以上,还大大减少了粉尘污染,该技术在锰矿冶炼行业尚属首次。目前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

 

常军总愿意穿梭于企业和实验室之间。2024年7月,人社部批复了由铜仁市人社局申报的“贵州铜仁锰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服务团”项目,常军任团长,他联合了中南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8位专家组成的服务团,为铜仁涉锰企业开展专题讲座、决策咨询、技术指导、项目合作等服务50余人次,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2024年10月,他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了由贵州金瑞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牵头承担的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中低品位碳酸锰矿高效采选冶技术”项目,2024年12月,常军依托贵州金瑞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科技副职获批,这样一来,既可解决企业求才若渴的问题,又可为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舞台。在某种程度上,在企业挂职科技副总也是双向“奔赴”。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近十年的坚持让常军有了新一代“追锰人”的称号,也获得了贵州省管专家、贵州省“百”层次人才、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优秀科技个人、首届铜仁杰出人才奖等各级表彰。

(供稿:教师工作处  一审:张东方  二审:张朝飞  三审: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