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宁
(一)项目名称:铜仁市2018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江口、玉屏县灌区)
(二)委托单位: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三)服务类别:技术服务
(四)实施时间:2018年6月—2019年2月
(五)实施地点:铜仁市境内各县27个样点灌区
(一)项目获得流程图
(二)技术路线
1.全体教研室教师参加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培训班。
2.获取各灌区资料,联系地方水务局、灌区负责人。
3.集中讨论实施方案。
4.方案优选。
5.相关系数测量的日期规划。
6.费用预算。
7.下灌区对灌区工作人员进行灌区流量、灌区渠首渠道水深、田块田面水深测量等方面技术指导,进行各灌区渠首流速测算、邀请农民填写调查问卷。
8.分析计算2018年铜仁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并编制成果报告、提交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率测定成果及灌区原始记录。
该技术路线包含了大量的水力学、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及水文学等课程知识,学生需要进行水文流速仪的操作使用及测算结果的数据处理。
(三)组织团队
(四)项目实施
1.项目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四个方面:
(1)组建项目团队:为确保能2019年1月30日前提交《2018年铜仁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成果报告》、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率测定成果及灌区原始记录,使项目得到有序推进,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领导亲自指导,除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全体教师为项目团队成员外,还抽调了2016 级、2017 级水电专业品学兼优、能吃苦耐劳的学生30余名(其中江口、玉屏县灌区8名),大家共同完成前期项目准备工作,包括灌区具体位置勘察、资料搜集、方案设计等。
(2)项目用具准备: 为对各灌区试验田干渠标准断面、渠首标准断面的水深、流速等数据进行实地测量及技术指导等工作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安全保障,准备用具主要包括数码相机、卷尺、便携式水文流速仪、笔记本、铅笔、橡皮等测量和记录工具。
(3)安全保障准备:购买保险、草帽、水壶、雨具等物资,以及藿香正气水、花露水、风油精、创可贴、防暑药等药品。
(4)测算调查工作准备:准备《水力学》、《水文学》、《农田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相关技术规范、水文流速仪使用说明书等专业工具书;搜集各灌区交通图及地方水务局、灌区负责人联系方式。
2.培训项目团队
为确保项目团队成员外出测量、技术指导工作的安全,保证项目工作质量,项目组对团队成员进行了培训。培训主要包括:安全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现场测量技术培训。
(1)安全培训:①外出测量及水库灌区的安全培训;②遇到极端天气的自我保护安全培训,暑期下灌区测量,山路偏陡,部分水库地处深山,交通道路不完善,无法行车,高温下大量的徒步容易引起身体不适,故进行紧急状态自救方法培训。③乘车安全自救培训。
(2)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相关技术规范、水文流速仪等仪器和器材的使用、现场测量数据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数据资料整理存档、计算机辅助资料存档等培训。
3. 项目实施
贵州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于2017年在全省进行,应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委托、邀请,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水利水电工程教研室团队承接了铜仁市2018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和技术指导任务。因工作需要,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还决定聘用我团队从事各样点灌区《农民参加用水户协会调查问卷表》资料收集整理。
图 2 团队人员与玉屏县罗家寨灌区水管所工作人员商讨测算方案
铜仁市2018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项目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及样点灌区灌溉用水状况相关数据测算。铜仁市样点灌区共27个,其中7个中型灌区,20个小型灌区,其中江口、玉屏县样点灌区一共6个,皆为小型灌区。样点灌区所在地山路偏陡,多数水库地处深山,道路不完善,无法行车,项目实施较为困难。
承接该项目后,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领导建议水利水电工程教研室成立项目团队,教研室老师积极地加入到团队的工作中。同时2016级、2017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也加入到项目中。项目团队从6月初开始对项目进行综合考察、方案设计及前期资料搜集,6月中旬团队进人方案讨论及优选阶段,方案设计前后经过了四轮的讨论修改及汇报,确定每位老师负责一到两个县的灌区,并且根据总方案制定符合各县灌区具体情况的特定项目设施方案。通过与铜仁市各县水务局、灌区水管所进行多次洽谈,7月初各灌区负责教师带队,利用7、8、9、10月对项目样点灌区标准试验田、渠道标准断面、灌区渠首进行实地勘察、数据测量及对灌区测算工作人员进行测量技术指导,并邀请组织当地各样点灌区农民填写《农民参加用水户协会调查问卷表》资料,历时四个月,团队测算、搜集好了完整数据,填写调查表,并且整理归档。
4. 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1)遇到的困难:
①各县平均样点灌区数目三个,每个样点灌区有实验田块至少两块,各个灌区地理位置过于分散,最远处驱车需4小时,实验田块间距离较远,多数水库渠首地处深山,线路长,交通道路不完善,无法行车。因车程遥远又需要在大量险峻深山徒步,测量、技术指导较为困难。
②项目实施阶段为暑期,天气炎热,深山多蚊虫,酷暑难熬。
③时间紧、任务重、测算工作量较大,并且工作的推进还需要各地方水务局、灌区水管所的支持与配合,但是正值扶贫紧要时期,地方水务工作人员多驻村扶贫,工作衔接出现很多困难。
④项目成员水文流速测量经验较为欠缺。
⑤水库有些闸阀不能正常开启关闭,给渠首流速等测量带来诸多不便。
(2)解决办法:
①项目前期做好充分准备;认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安全培训。
②协同作业,互相交流经验,提前联系当地工作人员预约放水灌溉时间及测量时间,确保各项数据测算工作人员在规定时间到位。
③组进行灌区勘察,根据每次要测算的数据,查找规划最优路线,节时高效地完成任务。
④目各项工作在学生的的协助下减轻了教师部分工作量;与水科院代表密切保持沟通,及时根据其需求及反馈进行方案调整。
⑤向经验丰富的教师、技术工作人员学习,与灌区测算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
5.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及目标要求
现场调查测算2018年度样点灌区灌溉用水状况,分析计算2018年铜仁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并编制成果报告。 团队于2018年11月30日前登录“地级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信息管理平台”( 网址:http://124.207.3.203:7004/IWEPFlex/)完成信息填报,于2019年1月30日前提交成果资料,成果资料包括:《2018年铜仁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成果报告》六份、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率定成果及灌区原始记录。
(一)取得的成果
完成“地级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信息管理平台”( 网址:http://124.207.3.203:7004/IWEPFlex/)信息填报,完成《2018年铜仁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成果报告》、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率测定等。
(二)人才培养效应、学科建设效应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16级、2017级30余名学生全程参与了该项目,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一是学生通过对项目前期准备、样点灌区渠首流速测算、工作人员测量技术指导等工作的全程参与,全面掌握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系统学习了水文流速测量,巩固了水力学、水文学、农田节水灌溉等专业知识,提升了实践操作技能;二是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加强,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三是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作了积极的探索。
(三)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
(1)为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及铜仁市各地方水务局罐区管理工作站提供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的技术指导;
(2)不管下雨还是烈日,从不间断地指导工作,技术指导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较高的服务地方意识,多次得到地方工作人员的赞许,极大地提升了铜仁学院的良好形象;
(3)经过一年来对铜仁市各地方的技术服务,铜仁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团队及师生社会服务团队的知名度得到提高,相继有更多的社会服务项目与我校接洽,如铜仁学院至白马洞河道治理项目,铜仁市水务局已经与我院社会服务团队签约并开始实施。
(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的完成可以更好地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进而使水资源、电力资源等得到更加合理的调配及利用,使农田产量得以提升,使灌区农民的收入得以提高,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及意义。
(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经验
1.组织管理经验:领导重视、强化服务意识。组建项目团队,院领导给予大力支持与重视,并且帮助协调工作,水利水电工程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保障了此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2.实施操作经验:对2018年铜仁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后,团队将测算方法、分析方法、实施方案及项目实施经验进行详细记录并存档。
(二)项目对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启示
1.铜仁市各地方层面:为当地罐区管理工作站提供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的技术指导,完成项目进而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使农田产量得以提升,使灌区农民的收入得以提高,为贵州省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2.学校层面:加强了学校与贵州省各水利部门及企业的合作,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教师层面:进一步把水力学、水文学、农田节水灌溉等专业知识的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和提高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水文流速测量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4.学生层面
一方面,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巩固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学会了如何解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升了测量及专业实践的能力。
(作者系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助教 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