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横向项目 > 社会服务案例
铜仁学院明德湖治理
日期:2017-11-21 17:30:31  浏览量:2176

铜仁学院明德湖治理

梁正其

一、项目概况

  (一)名       称:铜仁学院明德湖治理

(二)项   位: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三)所属的社会服务类别:技术服务

(四) 时间:2017 年11月

(五) 地点:铜仁学院明德湖

二、项目实施及完成情况

(一) 获得(争取)的过程

图片17.png

(二)技术流程

图片18.png

  • 组织团队

 

 

 

 

 

 

 

 

 

 

 

 

 

 

团队成员

 

 

 

 

教师

  

技术职务

  

  

  

梁正其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水产养殖学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冉  辉

教授

硕士研究生

农业推广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李  慧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水环境工程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巴家文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水产养殖学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梅  杰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动物学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李忠利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水产养殖学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樊均德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水产养殖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许勤智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水产养殖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刘  阳

讲师

硕士研究生

水产养殖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王大会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预防兽医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吴震洋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遗传育种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学生

  

  

  

考取硕士研究生情况

学院

2014全体学生

水产养殖学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2015全体学生

水产养殖学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2016全体学生

水产养殖学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其他人员

姓名

技术职务

专业

单位

 

 

 

 

 

 

 

 

 

 

 

(四)项目实施

1.水色诱变原因调查

1)鱼类长期生长,排泄物过多,有机物在底腐败分解,形成富营养化水质水中悬浮有机物增多,水质老化恶化,毒物积累增多

图片1.jpg

水色调查

2)湖水未诱变前,湖中的藻类植物以硅藻门种类和部分绿藻(如新月藻、舟形藻、褐藻、甲藻)为主,这些藻类的色素呈褐色或棕红色。经过季节转换,温度变化,出现“倒藻”现象。水中浮游动物、鱼类多样性偏少,进水少、出水少,湖水呈死水状态。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处理,藻类优势种群死亡。死亡的藻类可分泌毒素,在毒素的作用下,鱼类会暴发疾病,甚至死亡。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突然发生的,有时就在一夜之间。调查发现,湖中大部分鱼已浮出水面,出现缺氧现象,随时有死亡的危险。

2.解决方案

了解水变的原因后,水产教研室全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湖水水质恢复治理,具体措施如下:

1)急救措施

原则上应立即注入新水,同时开增氧机增氧。但由于11月属于枯水期,大量放水后不能及时注入新水,而且没有增氧机,所以先于湖底部少量抽放死水。

2)药物处理

对湖底部少量抽放死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倒藻后藻类排出的大量毒素还存留于水体中,且水体中基本没有藻原,而藻又是水体里的初级生产者,是生物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需用药物进行调水解毒、藻类恢复和肥水等措施。

图片2.jpg

药物处理技术讲解 

图片3.jpg

指导学生药物调配

药物选用及用法用量

磷肥:主要成分是过磷酸钙,含有碳、磷、氮、钙、钾以及一些微量元素,是水质的基本组成元素。磷肥可干撒或者化水泼洒(本方案选用化水泼洒),1亩水体用10—20斤磷肥。

    养水宝:成分是多元有机酸、B族维生素、能量剂等,可快速络合水体中的各种有毒物质,并将其降解,同时调节水体碳平衡,改善养殖水环境的各种恶化状态。一瓶“养水宝”用于3—4亩水体,直接化水均匀泼洒。

肥爽2号:成分是多糖、氨基酸、酵母菌、微量元素、藻类激活素等,特点是溶解度高、杂质少、吸收快、利用率高。1桶(5kg)肥爽2号用于6—8亩水体。

    藻种:由小球藻、绿藻、硅藻等有益藻类组成,同时含有有益的菌种(酵母菌、光合细菌)。1包(1kg)藻种用于10—15亩水体。

根据硅藻、绿藻等有益藻类的营养需求,添加了稀土元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均衡的营养配比更加符合养殖水体需求,打破了以往肥料过分强调以氮、磷为主,导致有害藻类大量繁殖的弊病。

药物使用时间:11月1日,天气朗。上午,“养水宝”调水;中午,药物发酵(兑水在阳光下暴晒2-3小时使其充分发酵);下午,泼洒磷肥、肥爽2号+藻种”发酵液。

图片4.jpg

药物泼洒

3.水体恢复

药物处理后,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水色观察及水质监测,并做好记录,具体情况如下:

  1. 治理前

水色呈酱油色、黑褐色、深黄褐色大部分鱼集聚水面。

2)治理后

112日,观察发现水色变化不大,仍为酱油色。但集聚水面的鱼数量减少,证明湖水溶氧有所上升。

图片5.jpg

113日,湖水酱油色变浅,但不明显,水体能见度有所增加。集聚水面的鱼数量进一步减少,证明湖水溶氧继续增加。

图片6.jpg

114日,湖水酱油色变浅,部分水域略有浅绿色,水体能见度比之前更高。集聚水面的鱼数量减少,证明湖水溶氧继续增加。

图片7.jpg

115日,发现湖水酱油色不明显,而是呈轻褐色,过半水域为浅绿色。水体能见度明显增加,集聚在水面的鱼数量减少,证明湖水溶氧逐步提高。

图片8.jpg

116日,未发现酱油色,小部分湖水呈轻褐色,大部分水域呈浅绿色,水体能见度明显增加。湖中未发现有鱼集聚,但仍有少部分鱼集聚在水域边缘,证明湖中溶氧仍偏低,而湖边溶氧逐步提高。

图片9.jpg

117日,未发现酱油色,全湖水域呈浅绿色,水体能见度明显增加。仍有部分鱼集聚在水域边缘,数量比之前减少,证明湖中溶氧仍偏低,湖边溶氧逐步提高。

图片10.jpg

118日,未发现褐色,全湖水域呈浅绿色,水体能见度明显增加。发现小部分鱼集聚湖中,证明湖中溶氧开始提高。

图片11.jpg

119日,未发现褐色,全湖水域浅绿色增加,水体能见度明显增加。发现部分鱼集聚湖中,湖边未发现有鱼游动,证明湖中溶氧开始提高。

图片12.jpg

1110日,未发现褐色,全湖水域浅绿色,颜色加深,证明水中藻类恢复已稳定,藻已培养好。水体能见度明显增加。发现大部分鱼集聚湖中,湖边未发现有鱼游动,证明湖中溶氧升高。

图片13.jpg

1111日,全湖水域浅绿色,颜色加深。水色三天后没发现,证明水中藻类恢复已稳定,藻已培养好。水体能见度较好。大部分鱼集聚湖中,鱼活动区域向水中层扩散,湖边发现有较少的鱼游动,证明湖中溶氧进一步升高。按正常情况,水域恢复到现在就应完全正常,但最近几天温度下降,天阴,水中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少,导致溶氧少,所以比正常情况恢复稍晚。

图片14.jpg

1112日、13日,水色已恢复正常。

三、项目取得的成果及效应

(一)取得效果

经过应急处理和药物使用,铜仁学院明德湖湖水恢复如初。

(二)人才培养效应、学科建设效应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2014级、2015级、2016级全体学生全程参与了该项技术服务,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一是通过整个治理过程,全体学生全面掌握了倒藻引起的水变治理方法,系统学习了原因分析、应急处理、药物选用、药物配比、药物发酵、药物泼洒以及恢复观察,巩固了《水生生物学》、《养殖水环境化学》、《鱼类增养殖学》、《水产药物学》等课程的专业知识,并提升了实践操作技能;二是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加强,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三是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了积极的探索。

四、项目取得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经验

1)组织管理经验:领导重视、强化服务意识。

组建治理小组,冉辉教授担任组长,李建新院长、欧永康书记、米小其副院长负责协调沟通,梁正其、李慧、巴家文老师牵头治理工作,水产专业全体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保障了此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2)实施操作经验:对明德湖湖水进行治理后,团队将湖水治理过程中的原因分析、治理方案及恢复情况进行详实记录并存档。

(二)项目对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启示

1.教师层面

进一步把鱼类学、鱼类增养殖学、养殖水环境化学、水生生物学、水产药物学等学科的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丰富和提高了水质处理、药物使用、鱼类养殖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2.学生层面

①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巩固了专业知识。

②学会了解决水质污染处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升了专业实践的能力。

 

(作者系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教学科科长,副教授)

点击数:2176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