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明德湖治理
(一)名 称:铜仁学院明德湖治理
(二)项 目 实 施 单 位: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三)所属的社会服务类别:技术服务
(四)项 目 实 施 的 时间:2017 年11月
(五)项 目 实 施 的 地点:铜仁学院明德湖
(一) 获得(争取)的过程
(二)技术流程
团队成员 |
教师 |
姓 名 |
技术职务 |
学 历 |
专 业 |
学 院 |
|
梁正其 |
副教授 |
硕士研究生 |
水产养殖学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
|||
冉 辉 |
教授 |
硕士研究生 |
农业推广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
|||
李 慧 |
副教授 |
博士研究生 |
水环境工程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
|||
巴家文 |
副教授 |
博士研究生 |
水产养殖学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
|||
梅 杰 |
副教授 |
硕士研究生 |
动物学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
|||
李忠利 |
副教授 |
硕士研究生 |
水产养殖学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
|||
樊均德 |
副教授 |
硕士研究生 |
水产养殖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
|||
许勤智 |
副教授 |
硕士研究生 |
水产养殖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
|||
刘 阳 |
讲师 |
硕士研究生 |
水产养殖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
|||
王大会 |
副教授 |
博士研究生 |
预防兽医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
|||
吴震洋 |
副教授 |
博士研究生 |
遗传育种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
|||
学生 |
姓 名 |
年 级 |
专 业 |
考取硕士研究生情况 |
学院 |
||
2014级全体学生 |
水产养殖学 |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
||||
2015级全体学生 |
水产养殖学 |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
||||
2016级全体学生 |
水产养殖学 |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
||||
其他人员 |
姓名 |
技术职务 |
专业 |
单位 |
|
||
|
|
|
|
|
|||
|
|
|
|
|
(四)项目实施
1.水色诱变原因调查
(1)鱼类长期生长,排泄物过多,有机物在水底腐败分解,形成富营养化水质,水中悬浮有机物增多,水质老化、恶化,毒物积累增多。
水色调查
(2)湖水未诱变前,湖中的藻类植物以硅藻门种类和部分绿藻(如新月藻、舟形藻、褐藻、甲藻)为主,这些藻类的色素呈褐色或棕红色。经过季节转换,温度变化,出现“倒藻”现象。水中浮游动物、鱼类多样性偏少,进水少、出水少,湖水呈死水状态。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处理,藻类优势种群死亡。死亡的藻类可分泌毒素,在毒素的作用下,鱼类会暴发疾病,甚至死亡。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突然发生的,有时就在一夜之间。调查发现,湖中大部分鱼已浮出水面,出现缺氧现象,随时有死亡的危险。
2.解决方案
了解水变的原因后,水产教研室全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湖水水质恢复治理,具体措施如下:
(1)急救措施
原则上应立即注入新水,同时开增氧机增氧。但由于11月属于枯水期,大量放水后不能及时注入新水,而且没有增氧机,所以先于湖底部少量抽放死水。
(2)药物处理
对湖底部少量抽放死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倒藻后藻类排出的大量毒素还存留于水体中,且水体中基本没有藻原,而藻又是水体里的初级生产者,是生物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需用药物进行调水解毒、藻类恢复和肥水等措施。
药物处理技术讲解
指导学生药物调配
①药物选用及用法用量
磷肥:主要成分是过磷酸钙,含有碳、磷、氮、钙、钾以及一些微量元素,是水质的基本组成元素。磷肥可干撒或者化水泼洒(本方案选用化水泼洒),1亩水体用10—20斤磷肥。
养水宝:成分是多元有机酸、B族维生素、能量剂等,可快速络合水体中的各种有毒物质,并将其降解,同时调节水体碳平衡,改善养殖水环境的各种恶化状态。一瓶“养水宝”用于3—4亩水体,直接化水均匀泼洒。
肥爽2号:成分是多糖、氨基酸、酵母菌、微量元素、藻类激活素等,特点是溶解度高、杂质少、吸收快、利用率高。1桶(5kg)肥爽2号用于6—8亩水体。
藻种:由小球藻、绿藻、硅藻等有益藻类组成,同时含有有益的菌种(酵母菌、光合细菌)。1包(1kg)藻种用于10—15亩水体。
根据硅藻、绿藻等有益藻类的营养需求,添加了稀土元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均衡的营养配比更加符合养殖水体需求,打破了以往肥料过分强调以氮、磷为主,导致有害藻类大量繁殖的弊病。
②药物使用时间:11月1日,天气晴朗。上午,“养水宝”调水;中午,药物发酵(兑水在阳光下暴晒2-3小时使其充分发酵);下午,泼洒磷肥、肥爽2号+藻种”发酵液。
药物泼洒
3.水体恢复
药物处理后,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水色观察及水质监测,并做好记录,具体情况如下:
水色呈酱油色、黑褐色、深黄褐色,大部分鱼集聚水面。
(2)治理后
①11月2日,观察发现水色变化不大,仍为酱油色。但集聚水面的鱼数量减少,证明湖水溶氧有所上升。
②11月3日,湖水酱油色变浅,但不明显,水体能见度有所增加。集聚水面的鱼数量进一步减少,证明湖水溶氧继续增加。
③11月4日,湖水酱油色变浅,部分水域略有浅绿色,水体能见度比之前更高。集聚水面的鱼数量减少,证明湖水溶氧继续增加。
④11月5日,发现湖水酱油色不明显,而是呈轻褐色,过半水域为浅绿色。水体能见度明显增加,集聚在水面的鱼数量减少,证明湖水溶氧逐步提高。
⑤11月6日,未发现酱油色,小部分湖水呈轻褐色,大部分水域呈浅绿色,水体能见度明显增加。湖中未发现有鱼集聚,但仍有少部分鱼集聚在水域边缘,证明湖中溶氧仍偏低,而湖边溶氧逐步提高。
⑥11月7日,未发现酱油色,全湖水域呈浅绿色,水体能见度明显增加。仍有部分鱼集聚在水域边缘,数量比之前减少,证明湖中溶氧仍偏低,湖边溶氧逐步提高。
⑦11月8日,未发现褐色,全湖水域呈浅绿色,水体能见度明显增加。发现小部分鱼集聚湖中,证明湖中溶氧开始提高。
⑧11月9日,未发现褐色,全湖水域浅绿色增加,水体能见度明显增加。发现部分鱼集聚湖中,湖边未发现有鱼游动,证明湖中溶氧开始提高。
⑨11月10日,未发现褐色,全湖水域浅绿色,颜色加深,证明水中藻类恢复已稳定,藻已培养好。水体能见度明显增加。发现大部分鱼集聚湖中,湖边未发现有鱼游动,证明湖中溶氧升高。
⑩11月11日,全湖水域浅绿色,颜色加深。水色三天后没发现,证明水中藻类恢复已稳定,藻已培养好。水体能见度较好。大部分鱼集聚湖中,鱼活动区域向水中层扩散,湖边发现有较少的鱼游动,证明湖中溶氧进一步升高。按正常情况,水域恢复到现在就应完全正常,但最近几天温度下降,天阴,水中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少,导致溶氧少,所以比正常情况恢复稍晚。
⑪11月12日、13日,水色已恢复正常。
(一)取得效果
经过应急处理和药物使用,铜仁学院明德湖湖水恢复如初。
(二)人才培养效应、学科建设效应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2014级、2015级、2016级全体学生全程参与了该项技术服务,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一是通过整个治理过程,全体学生全面掌握了倒藻引起的水变治理方法,系统学习了原因分析、应急处理、药物选用、药物配比、药物发酵、药物泼洒以及恢复观察,巩固了《水生生物学》、《养殖水环境化学》、《鱼类增养殖学》、《水产药物学》等课程的专业知识,并提升了实践操作技能;二是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加强,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三是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经验
(1)组织管理经验:领导重视、强化服务意识。
组建治理小组,冉辉教授担任组长,李建新院长、欧永康书记、米小其副院长负责协调沟通,梁正其、李慧、巴家文老师牵头治理工作,水产专业全体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保障了此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2)实施操作经验:对明德湖湖水进行治理后,团队将湖水治理过程中的原因分析、治理方案及恢复情况进行详实记录并存档。
(二)项目对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启示
1.教师层面
进一步把鱼类学、鱼类增养殖学、养殖水环境化学、水生生物学、水产药物学等学科的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丰富和提高了水质处理、药物使用、鱼类养殖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2.学生层面
①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巩固了专业知识。
②学会了解决水质污染处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升了专业实践的能力。
(作者系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教学科科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