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文
教育学院与石阡县特殊教育学校合同签订过程流程图
签约合同
项目签订时间:2016年12月9日
项目签订地点:铜仁学院行政楼8501会议室
项目签订人:孙显会(石阡县教育局副局长)洪頵(教育学院院长)
签约现场
在调研的基础上,项目团队对当下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认为传统的教育培训注重教师理论的培训,忽略教师培训愿景及本土教育实际,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受培训者在整个培训环节上都是出于被主动或被动状态,高校被动的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需求,被动的设置培训课程及师资的配备;教育行政部门被主动或者被动的提出培训需求,受培训者被动的接受教育培训。三位不同视野下的教师培训使整个培训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系统的统筹,造成三位主体之间不同程度上的误解。为有效帮助培智骨干教师掌握康复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能,使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所在区县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项目团队着眼于教师的培训愿景,根植与区域环境和教学条件,确定了需求驱动——组织保障——理念与实践引领的培训模式,如下图所示:
1.教育行政最大权限的支持
在项目推进和接洽的过程中,项目团队得到了教育学院党政领导大力支持,党委书记刘德平、副院长田劲松亲自带领项目团队与石阡教育局进行洽谈,并与项目团队一起深入石阡的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进行调研。石阡县教育局专门成立了以政府督学实抓、继续教育办具体落实的组织团队,并为项目团队的实地调研提供了经费和场地保障。
2.成熟培训团队及成体系培训专家资源库的建立
为更好服务地方校、政、企、行,教育学院组织成立了五大服务团队,教育培训团队成员先后承担铜仁市碧江区山村幼儿园教师培训、铜仁市幼儿园体育活动观摩与研讨、铜仁市碧江区第二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铜仁市妇联0—3岁儿童早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等项目。多项目的组织与实施、深入一线的调研实践,教育学院教学培训团队构建了体系的专家资源库(如图所示)。
3.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为社会服务提供理念支持和制度保障
在“教学”、“服务”办学定位的背景下,学校内部加大了社会服务理念构建、动力机制构建、导向机制构建、激励机制的构建、平衡机制的构建、评价机制的构建 、分配机制的构建、管理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的构建。内部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服务社会提供了理念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
4.人性化的后勤保障
为保障此次培训的开展的有效性,为参加培训的学员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项目团队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明确分工责任。项目主持人王霞负责培训课程的设置及培训教师的聘请,左文负责媒体宣传及培训手册的设计与制作,刘菊芬负责与石阡教育局沟通和协调,艾文娟负责参加培训学员的吃、住、行,学生志愿者负责接待。项目团队精心地组织和策划,是此次培训得以高质量完成的有力保障。
1.项目团队构建理论框架
为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团队成员成立了项目实施团队,团队构建结构如图所示
2.项目组成员
项目负责人:王 霞
项目团队成员:左 文、刘菊芬、艾文娟、谌红林(学生)、付国雄 (学生);
专家团队成员:田力男(著名语言康复师、行为治疗师)、张羽仙(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骨干教师)、李镇译(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于慧慧(铜仁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丹(铜仁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在“三位一体、实践渗透,差异培训、后期跟踪”的培训方针的指导下,项目团队确定了以实践与理论相渗透、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专业发展为区域教育改革服务的原则。聘请了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李镇译教授;著名语言康复师、行为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田力男;铜仁学院教育学院于慧慧、刘丹副教授等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培训专家。精心的专家选择与聘请,保证了培训的质量和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培训质量的关键。在石阡县调研过程中,教育局层面和教师层面共同提出以往培训的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很难有效运用,理论性过强,缺乏操作性,脱离区域实际等问题。团队成员多次讨论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培养、教育实际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发展与石阡教育改革等方面的问题。确定的三位一体是指教育局、高校、培训教师对本区域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学改革方向达成共同认识,形成区域体系教育共同体。实践渗透是指在教育培训中,以解决培训需求为出发点,在教师实践需求培训中渗透理论。差异培训是指根据不同培训主体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和培训专家的确定。后期跟踪是指培训结束后培训团队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进校进行指导、收集整理培训已解决的问题和待解决的问题,为下期培训提供课程设置依据。在“三位一体、实践渗透,差异培训、后期跟踪”的培训方针的指导下,项目组确定了此项的培训课程为:
铜仁市特殊教育培智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安排表
时 间 |
地 点 |
内 容 |
主持人 |
||
12月 22日
|
上
午
|
8:20—9:00 |
石阡县特殊教育学校 |
参训人员及领导签到 |
王 霞 左 文 |
9:00—9:20 |
石阡县特殊教育学校 |
开班仪式(教育局领导、学院领导出席并讲话、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
王 霞 左 文 |
||
9:30—10:30 |
石阡县特殊教育学校 |
康复器材在培智教育中的使用 主讲人:田力男(著名语言康复师,行为治疗师,心理咨询师) |
田力男 |
||
10:40—12:00 |
石阡县特殊教育学校 |
讲座:培智教育实践操作(一) 主讲人:田力男(著名语言康复师,行为治疗师,心理咨询师) |
田力男 |
||
下
午 |
14:00—14:30 |
石阡县特殊教育学校 |
培智教育课堂观摩 主讲人:张羽仙(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
张羽仙 |
|
14:40—16:30 |
石阡县特殊教育学校 |
培智教育实践操作(二) 主讲人:田力男(著名语言康复师,行为治疗师,心理咨询师) |
田力男 |
||
16:30—17:30 |
石阡县特殊教育学校 |
培智教育大家谈 |
全体教师 |
||
12月 23日
|
上
午
|
9:00—11:30 |
石阡县特殊教育学校 |
智障儿童的班级管理与随班就读 主讲人:李镇译(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
李镇译 |
下 午 |
14:00—16:30 |
石阡县特殊教育学校 |
教师职业压力的心理调适 主讲人:于慧慧(铜仁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刘 丹(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副教授) |
于慧慧 刘丹 |
与传统的培训相比,项目团队提出的“三位一体、实践渗透,差异培训、后期跟踪”的培训模式是教育培训的一次创新,是根植于铜仁学院运用型人才培养,也是根植于地方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一次实践。通过此次培训,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骨干教师掌握了康复仪器的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开始发挥康复设备的作用,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学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提高了康复成效。参与这次培训活动组织的学生,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一次成长,弥补了在校和教学实践的不足,拓展了自己的教育视野。
项目团队的构建是在实践过程中凝练和塑造,是团队进化的一个过程。在培训过程中,从专家提供的培训资料、同行评价、学员评价等维度对培训专家进行考核,对于优质的培训专家,纳入到培训专家资源库。有待提高的培训专家将进行再次培养和任用。对于项目团队内部,精简出工不出力之人,优化团队成员,积累了组织培训的经验,提升项目团队的服务能力。
项目的实施最大的困难在于应用性课程的设置,怎样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专业性与人文性、教师专业发展与区域教育改革之间的问题。是项目实施团队在课程设置中讨论频率和争议最大之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项目团队成员多次深入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石阡县特殊教育学校调研,了解不同层次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意愿,了解当地的教育改革焦点和现实的需求,尝试从不同视角对应用性课程渗透的理解,最终提出了课程方案。这是应用性课程渗透在教师培训中的使用,这为教育学院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有效的实践经验。
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教育学院与石阡县教育合作下的第一个项目。精心的组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人性化的后勤保障,确保项目团队高质量的完成了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通过本项目的开展,一方面是教育学院校-政合作模式的一次实践,为教育学院与地区校-政-企-行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提高了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在铜仁市特殊教育领域的知名度,扩大了学校的区域影响力。
新闻媒体报道
培训有助于教师、教育局、高校形成统一整体,有效解决教育局和幼儿教师的教学实际问题。三位一体、实践渗透,差异培训、后期跟踪的培训模式进一步得到实践,团队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实践性的课程设置需再次实践和论证,实施的过程衔接上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融合还需进一步提升。
(作者系铜仁学院教育学院社会服务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