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大连海事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的“第十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坛”在大连棒棰岛宾馆举行,论坛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围绕大会主题深入研讨。来自《马克思主义研究》《党的文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学习与实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湖湘论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教育报》《中青在线》《辽宁日报》和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媒体代表莅临论坛指导。本次论坛为以文赴会,主办方从400多位提交论文的作者中遴选了70位参会。我校教育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梁成艾教授,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皮坤乾教授,教育学院杨秀琴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德召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辛向阳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的主旨报告,生动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跃迁式的现代化,是靠时间累积推动量的增长,并最终实现质的飞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以时间消灭空间的现代化,是通过时间节约、空间重构来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加大社会流动性防止阶层固化的现代化,是通过充分激发新的社会活力,以确保现代化的整体进行既有秩序又有活力。
在主题发言阶段,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副主编陈培永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建国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主任陈志刚研究员,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晓娟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习胜教授,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邢文利教授等8位专家先后作了大会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设立四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中国式现代化
与海洋强国建设”等四个主题,展开深入的交流讨论。在第二分论坛上,梁成艾院长作了题为《农民专业化发展视角下中国乡村建设现代化的演进脉络及逻辑关联》的发言,强调指出:在当前全面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探究中国乡村建设现代化的演进脉络及逻辑关联,应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导,以“运动、活动和行动”这“三动”型乡村建设现代化演进活动为研究切入点,其规范性逻辑节点是制度供给的位序变化,而幸福美好生活实现则是其整合性逻辑旨归,从而在中国乡村建设之演进轨迹及逻辑关联的精准厘清中促进中国式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但这一整合性逻辑旨归的有效彰显,需要“凸显政府在乡村建设现代化变革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农民在乡村建设现代化变革中的主体地位、聚焦农民在乡村建设现代化变革中的全面发展、浓厚社会在乡村建设现代化变革中的参与效应”等创新举措的助力。在第四分论坛上,皮坤乾书记作了题为《全面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基础》的发言,强调指出:立足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实际,汲取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和强化农业现代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直面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突出问题,坚持规模化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坚持科技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坚持标准化发展,引领产业提质,有效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基础。在第一分论坛上,王德召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历程与经验启示》的发言,几位教授的精彩发言,赢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铜仁学院是此次论坛应邀参会人数最多,围绕大会主题应邀作为专家发言人数最多的学校,也是此次论坛唯一被邀参会的地方高校。(文/杨秀琴 图/王德召 一审/艾文娟 二审/梁成艾 三审/崔德虎)
联系方式:贵州省铜仁市川硐教育园区 邮编: 554300 Powered by Ebo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