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突发性事件的级别划定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 发布人:admin
  • 时间:2013-09-11
  • 点击:2970
  • 来源:保卫处
一、级别划定
根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紧迫程度、形成的规模、行为方式和激烈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等,可由高到低分为: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重大事件(Ⅱ级)、较大事件(Ⅲ级)、一般事件(Ⅳ级)四个等级。要根据事件的发展趋势动态调整突发性公共事件级别,以不断调整应急措施和方案,加大应急处置力度,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一)特别重大事件(Ⅰ级):聚集事件失控,并未经批准走出校门进行大规模游行、集会、绝食、静坐、请愿以及实施打、砸、抢等,引发高校之间的连锁反应,造成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一次参与人数80人及以上,严重影响校园稳定的事件参与人员对抗性特征明显,已发生较大规模的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事件;人数在50人及以上因群殴、械斗、冲突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针对员工的各类恐怖事件;以及视情况需要作为Ⅰ级对待的事件。
   (二)重大事件(Ⅱ级):聚集事件失控,校园网上出现大面积串联、煽动和蛊惑信息,校内聚集规模膨胀并出现多校串联聚集趋势;院内出现未经批准的大规模游行、集会、静坐、请愿等行为,学院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瘫痪;影响校园稳定的聚集请愿、罢工等,或人数不多但有可能到地方和上级党政机关非法集合或上访的事件;以及视情况需要作为Ⅱ级对待的事件。
   (三)较大事件(Ⅲ级):单个突发性事件引发连锁反应,校园内出现各种横幅、标语、大小字报,有关事件的讨论已攀升为校园网BBS十大热点问题之一,引发在校内局部聚集,一次或累计聚集人数30人以上、80人以下,但已形成影响和干扰学院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秩序的群体性事端;未经批准,20人及以下走出校门进行游行、集会、绝食、静坐、请愿等行为的事件;虽未造成伤亡,但人数在10人及以上、50人以下的群殴事件;以及视情况需要作为Ⅲ级对待的事件。
   (四)一般事件(Ⅳ级):校园或校园网上出现大小字报,呈现可能会影响校园稳定苗头性信息;参与人数在30人以下,在校园内进行集体上访、请愿、集会等影响学院正常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的事件;虽未造成伤亡,参与人数在10人以下的群殴事件;在校园内重要场所、重点部位聚集,并有明显过激行为的事件;参与人数在10人以下,在校园内进行传教活动的事件。以及视情节需要作为Ⅳ级对待的事件。要根据事件的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事件级别,以不断调整措施和方案,加大应急处置力度,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学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组成及职责。
    学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组  长:高克新  侯长林
副组长:饶小华  周金勇  彭吉黔  田永国  戴  亮
成  员:王贵诚  汪德初  冉俊华  张  春  谭光涛 
杨成光  徐  旭  罗红芳  张  钱  李社琴
张成勇  严循芳  石建成  雷晓军  田兴斌
陈  强  逯建速  吴昌树  崔德虎  刘德平
刘卫华  颜宝平  冯云光  舒  华  田  杰
邬小学  徐永东  李锦江  张会幈  王婷婷
胡  慧  邹  娟  陈世发  沈正雄  张学飞
严  华
学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成员部门:
党政办  组织部  宣传部  保卫处  教务处 
学生处  计财处  后勤处  各教学系、部等。
以上各处室、系部主要负责同志都是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成员。
  (二)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在院党委书记、院长的统一领导下,通过院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和部署我院特别重大、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行动;在预测我院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启动学院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在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过程中,协调与院外其它部门的关系,当突发性公共事件超过我院处置权限和能力时,应依程序向地委、行署及公安部门报告,请求相关部门支持、配合;部署和总结我院年度应急事件处置预案的管理工作。
  (三)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主要职责
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办公室是指挥部的办事机构,设在院长办公室,分管安全保工作的院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院办公室主要负责同志任副主任。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该办公室承担。
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发挥为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和事件处置机构快速运转及指挥枢纽作用。具体工作有: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应的数据和工作情况,提出处理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报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选择和决定;督导、检查全院各个下属系、部及职能部门的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督促各下属部门根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四)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处室(单位)主要职责
    1、院办公室(含组织、宣传部)
负责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组织制定全院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制度;负责全院突发性公共事件信息处理,及时掌握全院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的情报信息,并进行分析研判。重大信息及时依有关规定和程序报告院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负责院直属机关值班制度建设和人员安排;协调全院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置中与所在地区县、市政府的有关部门的联系及对外宣传、接待新闻媒体工作;完成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2、院保卫处
全面负责协调处理院治安、消防事件等。负责群体性突发事件,包括:院内游行、罢课、集会、绝食、静坐等;负责处理学院办公楼、宿舍楼火灾等突发性事件;负责因房舍倒塌等原因引发的安全责任事故;负责协调处理因山体滑坡、地震、洪水等严重危害校舍安全的自然灾害事故;负责协调处理因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集体食物中毒和其它造成、或可能造成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学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负责协调处理学院大型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发生的重大人员伤亡或重大骚乱事件;完成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3、院学生处(含招生办公室)
负责协调处理因学历教育的招生计划、办学条件、学籍学历管理、毕业生就业等问题引起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协调处理非学历高等教育因办学条件等问题引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负责协调处理教育考试命题、保密等考试考务工作引发的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负责协调处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引发的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人员之间的纠纷、打架斗殴等突发性公共事件,完成院院急处置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4、院计财处
负责协调处理因学院收费管理、与外单位的债务纠纷等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为院领导处置学院突发性公共事件提供经费保障;完成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5、院教务处
负责协调处理由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等原因引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负责协调处理学院学生停(罢)课事件;协调处理在教学活动或集体活动中发生的学生重大伤亡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完成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6、院后勤处(包括校舍管理、食堂、医务室、供电供水等)
负责协调处理因食堂等后勤管理原因引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负责协调处理学生公寓建设、经营管理、安全保卫等原因引发的重大安全稳定事故与群体性事件;负责协调处理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中出现的影响学校及社会稳定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为全院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提供交通、餐饮等后勤保障。完成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院属各处室(单位)要根据上述工作职责,在分管院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协调处理或牵头协调处理相关的突发公共事件。
教学的各系、部要在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协助相关处室做好与本单位有关的突发公共事件。
  (五)应急工作执行机构
    1、事故处理组
    组  长:侯长林
    副组长:周金勇
    成  员:徐  旭  刘泽军  肖庭华
    事故处理组工作职责:接受学院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领导,根据突发性事件的性质和类别,组织相关业务处室开展工作。
    深入现场开展工作,及时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2、行政工作组
    组  长:冉俊华
    成  员:院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
    行政工作组工作职责:负责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的开展和各种会议的组织等行政事务性工作。
    3、快速反应组
    组  长:徐  旭
    副组长:刘泽军  肖庭华
    成  员:保卫处全体工作人员
    快速反应组工作职责:负责在应急处置工作中以最快的速度调集、组织和出动相关人员及相关设备物资赶赴现场,快速地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平息事态,控制局面。
    4、信息组
    组  长:谭光涛
    副组长:刘承政
    成  员:宣传、统战部全体工作人员
信息组工作职责:负责在事故和事件的发现、处置中各种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传递、利用、反馈等信息工作。信息包括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事件发生起因分析、性质判断和影响程度评估;事发所在单位部门已采取的措施;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
    5、协调组
    组  长:严循芳
    副组长:冉光莲
    成  员:工会全体工作人员
    协调组工作职责:负责在事故和事件的发现、处置中校内各个部门单位之间的工作协调;负责本校与校外相关政府部门和友邻单位的协调配合。
    6、机动力量组
    组  长:张成勇
    副组长:李光江
    成  员:学生处全体工作人员
机动力量组工作职责:负责在事故和事件的发现、处置中待机行动人员的组织和调动。
 
 
                                                                     铜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