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的云开见月明
王寻
(交流高校 台湾玄奘大学)
【作者简介】铜仁学院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班
【表白墙】刚到台湾的时候,我的状态就像是初进大学一样,但唯一不同的是,离家真的好远。但这被一湾浅浅的海峡分隔的台湾,也激起了我无尽的好奇,我就像个小孩,随意的探索、琢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我坐在计算机面前,一边敲击键盘,一边回想:从一开始焦躁地等待来台湾手续的办理,到来台湾后前一段时间的慢慢适应与探索,再到学习生活慢慢上正轨、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四出[A1] 体验风土人情,在台湾的四个月给我留下了数不尽的难忘回忆,岂是一篇短短的心得体会所能概括的。
初到台湾,新鲜和好奇,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接踵而来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想必我的经验与体会对各位后来者大概也还有些用处。草文一篇,粗枝大叶。但我相信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心底话,都是自我最真实、最深刻的感悟。
到台湾,我们首先关注的便是校园学习环境和学校周边的生活。毋庸置疑,随后的选课、住宿、课程、社团、用餐、出行……种种的不熟悉,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困扰。但不必担心,其中不乏终南捷径。经过一两个星期的适应,慢慢的融入台湾的生活模式。学习、观光和生活并行就变得尤为重要。
就学习而言,总体感觉,台湾大学的上课模式与大陆高校相差无几,大陆生在学习方法上并不需要很急剧的改变,但不同老师也有不同的层次和上课特色。某些特殊的课程会有特别的上课形式与评分要求,例如艺术学院有一些外国老师上课、全英文教学的专业课程;对外考察、设计鉴赏、团队合作、英语表达和搜集整理资料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我认为,最为看重的应是团队合作。就我而言,十门课程基本都不乏团队合作的作业。顾名思义就是训练我们团队合作所产生的一种优势,在其中个人优势是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只有知道共同的目标以及个体的优势分配和权衡。各取所长,充分发挥团队优势,从而得到最大的成功。
接着说到游玩,真是一言难尽。来到传说中的宝岛台湾,怎么能错过吃喝玩乐。合理安排时间,兼顾学业。就变成了一门学问。首先,在选课的时候,就尽量将课程密集安排在三四天内,这样算上周末,一周能够腾出三四天的时间来游览。刚开始属于摸索的阶段,所庆幸的是繁体字还是可以看得懂的。建议先在台北市内逛逛,既看风景又积累出行经验,算是不错的选择。台北亦是一多元化的大都市,各种艺术文化活动,遍布各处的历史文物古迹,相对边远地区的自然风光,还有随处可见的、各种层次的购物、娱乐与饮食地点,能满足各种不同的喜好。总统府及中正纪念堂、台北中山纪念馆、101大楼周围和信义区主要的商业区、诚品书店、万华龙山寺、淡水、几个主要的夜市(士林、公馆、师大路)等,都是不得不去的地方。让人意犹未尽,念念不忘。至于交通方面,台湾的公交系统算得上四通八达。

台铁、高铁和各客运公司是旅行在外必不可免的运输工具,相对于中南部的交通就没有北部那么发达,因此在行程安排与交通的衔接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是自己出去玩的话,上网查时刻表和前人的经验是不可少的步骤。台湾的网络信息发达,可以很轻易地查到要去的地方的旅游介绍,交通状况,以及别人分享的经验。平心而论,台湾的一些著名旅游点,并非想象中青山绿水,有的甚至“相见不如闻名”。但较于台湾对人文资源与自然风光的开发保护明显略高一筹,配套设施也普遍比大陆完善,创新优化的理念也无处不在。行走于此,无拘无束,舒适惬意。对于台湾的东海岸和中南部,有着与北部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人文气息。台南的浓重历史文化积淀,垦丁和花莲、宜兰伴山临海,台中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南北差异,各有千秋。具体该怎么玩怎么做,就不再赘述了,只要你怀有一颗好奇心,遍地都是宝。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脚去丈量,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台湾。
在台湾的收获,点点滴滴,每每感动。远远超乎我的想象。无穷的新鲜感触和意想不到的惊喜充实着我在台每一天的生活。有很多事情值得留恋,有很多的瞬间无法忘怀,除了感谢还是感谢。但愿这份情可以传到海峡彼岸,捎去我的思念和祝福。一声珍重,我的朋友们,后会有期!
【寄语即将远行的你】总有一个地方,你从没接触过;总有
一件事物,让你满怀欣喜。出国(境)学习,再也不像从前那样遥不可及,有学校牵线搭桥,我们只要抬脚度过这座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