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铜仁市社科联对铜仁市第三次(总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进行公布。我校喜获29项奖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与上一届,即2014年评选的铜仁市第二次(总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成果获奖的佳绩相比,此次可谓是大丰收。
此次铜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分为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社会类、生态文明类五个类别,共评出获奖成果84项,我校29项成果获奖,占获奖总数的比例高达34.52%。这样的好成绩是对我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近两年来在科研领域辛勤工作的认可,也体现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是我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我市推进“一区五地”建设交出的满意答卷。
(科研处/供稿 宣传部 谭钰/编 叶丹/审)
序号
|
姓名
|
成果
|
成果形式
|
获奖情况
|
学院
|
1
|
侯长林
|
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性探讨
|
论文
|
一等奖、社会类
|
教育学院
|
2
|
梁成艾
|
“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
著作
|
一等奖、社会类
|
图书馆
|
3
|
冉光仙
|
危机管理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
论文
|
一等奖、社会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4
|
史泠歌
|
岳家军第四次北伐主要战役论析
|
论文
|
一等奖、文化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5
|
陈开敏
|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文化智库建设调研报告
|
调研报告
|
一等奖、文化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6
|
陈伟华
|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提升研究——以“丹砂文化”为例
|
研究报告
|
一等奖、文化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7
|
罗静
|
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生态化发展探讨
|
论文
|
二等奖、社会类
|
教育学院
|
8
|
皮坤乾
|
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贵州模式
|
论文
|
二等奖、社会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9
|
梁正海
|
论传统手工技艺的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基于环梵净山区土家族舀纸工艺的人类学考察
|
论文
|
二等奖、文化类
|
国学院
|
10
|
王友云
|
基于知识与权力关系视角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
论文
|
二等奖、政治类
|
经管学院
|
11
|
白俊骞
|
“ 隶定”古文字的讹变研究
|
论文
|
二等奖、文化类
|
人文学院
|
12
|
黄尚文
|
万历《铜仁府志》点校整理
|
专著
|
二等奖、文化类
|
国学院
|
13
|
张新昌
|
旅游发展背景下梵净山生态保护的路径研究
|
论文
|
二等奖、生态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14
|
陆艳
|
贵州省融合教育模型开发研究
|
专著
|
二等奖、社会类
|
教育学院
|
15
|
刘坤新
|
论穆斯林与南宋政权
|
论文
|
三等奖、政治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16
|
田印红
|
教学过度技术化的弊端与化解
|
论文
|
三等奖、文化类
|
教育学院
|
17
|
朱存红
|
王鹏运生平四考
|
论文
|
三等奖、文化类
|
人文学院
|
18
|
肖峰
|
杨树达文字学思想与古文字考释
|
专著
|
三等奖、文化类
|
国学院
|
19
|
田永国
|
贵州明清盐运史考
|
专著
|
三等奖、文化类
|
经管学院
|
20
|
李洁
|
黔东红苗支系服饰演变因素刍议
|
论文
|
三等奖、文化类
|
艺术学院
|
21
|
黄昌庆
|
铜仁地理
|
专著
|
三等奖、生态类
|
经管学院
|
22
|
卢德彬
|
贵州省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研究
|
调研报告
|
三等奖、生态类
|
经管学院
|
23
|
叶通贤
|
服务铜仁“四化”同步推进的教育发展研究
|
论文
|
三等奖、社会类
|
教育学院
|
24
|
叶丹
|
利用区域资源 推动专业建设转型
|
论文
|
三等奖、社会类
|
人文学院
|
25
|
黄玖琴
|
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功能研究
|
论文
|
三等奖、社会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6
|
王德召
|
老龄化背景下贵州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
调研报告
|
三等奖、社会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7
|
杨建
|
旅游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和推进策略
|
论文
|
三等奖、经济类
|
经管学院
|
28
|
赵斌
|
中国盐运体制与构建区域通道经济
|
论文
|
三等奖、经济类
|
经管学院
|
29
|
杨秀琴
|
民族民间文化让中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
论文
|
三等奖、文化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