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我校在博思楼206教室召开2019年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动员会。副校长王嘉福,科研处处长张学飞、副处长周刚、鲁道旺,各学院院长、分管科研副院长、科研科负责人及博士、副教授以上的学术骨干参加会议。会议由张学飞主持。
张学飞宣读了关于对2016年以来获批及部分申报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进行奖励的决定及补助名单,周刚通报了2018年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情况,鲁道旺部署了2019年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坤新博士、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杨应昌博士作为2018年国家级项目获得者代表发言,与参会人员分享了申报国家级项目的经验和技巧。
2018年是学校科研向高水平应用型发展的关键之年,科研项目收获颇丰:一是截至目前今年已有1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资助总经费达332万元,创我校历年新高;二是2018年国家自科基金立项数和资助总经费均排名全省地方本科高校第一,国家自科资助总经费已连续三年排名全省地方本科高校第一;三是2018年省科技厅各类项目评选中,我校共获20项,资助总经费达820万元,在全省地方本科院校中名列第一,创历史新高。其中,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在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都有3项国家自科项目立项的基础上,2018年再增加5项国家自科项目。2019年,我校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总目标为较高质量申报书数量不少于137项,其中国家自科不少于64项,国家社科不少于61项,教育部规划课题不少于12项。通过实施六步工作法,即召开动员会、选题与论证、撰写初稿及修改稿、组织专家评审、完善与填报、审查审核,在保证申报数量的基础上提高申报质量,力争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13项以上。
最后,王嘉福作讲话。他分析了我校近三年科研工作情况。近三年来,我校获批立项的国家级、省级项目在立项数与资助总经费上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奖均有所突破,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数量与金额年年攀升。但和省属高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部分问题:一是国家级项目申报重视度有待提高;二是省部级科技项目与科研平台申报力度不够;三是省级科研成果奖申报质量有待提升;四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待强化。他对下一步科研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科研在国家、学校的重要作用;二是认真组织,层层抓落实;三是抓管理,强激励;四是充分发扬敢于尝试、精益求精、屡败屡战的精神。
(张华星/撰稿 向菲/编辑 何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