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铜仁学院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梵净山人文生态馆隆重开幕。朱克乾代表中国共产党铜仁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凝心聚力求突破 奋楫争先谱新篇 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报告。听了报告,出席大会的代表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一代表团梁正其: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让我感悟颇多。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严格要求自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自身专业前沿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修养;要坚持以科技创新、科教创新育人,把论文写在黔东大地,带领学生踏遍黔东大地,用科研成果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打通现代农业技术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解决行业、百姓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培养一批为乡村产业振兴服务的水产“铜院铁军”,为乡村振兴贡献铜院力量。
第一代表团龙金菊: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上,我认真聆听了党代会报告,内心深受鼓舞,也倍感责任重大。整个报告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既是学校办学中厚重的人文积淀,也是学校面对新挑战,聚共识、谋发展的规划图,为新阶段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我将自觉把报告精神融入教学与科研全过程。一是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不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五个认同”,为培育时代新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紧扣“第二个结合”,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地化研究,以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学科特色发展增光添彩。三是有效发挥民族学特色重点学科优势,不断积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有效支撑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工作,同时把研究成果积极转化为决策咨询,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代表团郭征帆: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全面总结了学校过去五年的成绩,科学谋划了学校发展战略。我既为学校过往发展成就倍感自豪,也对未来蓝图充满干劲。作为文学与传媒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我将以报告精神为魂,推动支部党建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党员示范课、教研攻坚组等形式激发团队活力;身为省级征帆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我会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依托工作室开展班主任育人能力培训、学生成长护航计划,让育人经验辐射更广;作为秘书学专业教研室主任,我将紧扣报告中学科建设要求,聚焦区域人才需求优化课程建设,深化与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合作。新征程上,我必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以“守正创新、勇毅前行”的担当,带领支部党员、工作室成员与教研室团队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谱写铜仁学院新篇章交出一份沉甸甸的实干答卷。
第二代表团向媛:这次党代会报告,总结了学校过去五年的发展,擘画了未来蓝图。作为在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我始终关注并关心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学校的发展,也是教职工个人的发展。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和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同等重要的‘第四支队伍’,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实现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线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者,在未来的发展规划里,期待学校能够通过职业化提供稳定的平台、清晰的路径和有力的保障,让辅导员能“安心立业”;通过专业化提供深厚的学养、科学的方法和前沿的视野,让辅导员能“匠心育人”;逐步解决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核心痛点,让优秀的人才愿意来、愿意留,推动辅导员能将工作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事业,从而产生更深沉、更持久的工作动力。
第三代表团杨宇: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站位高远、主题鲜明,客观全面总结了学校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科学正确地分析了当前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明确了新的“两大转型”的战略构想和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充分反映了全体铜仁学院人的所思所想所盼,深感凝聚人心、催人奋进。作为实验与信息中心负责人,我将认真学习好、传达好、落实好本次党代会精神,加强部门内涵式发展,带领部门全体教职员工聚焦主责主业,把实验室与网络安全底线再筑牢,把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定位再精准,紧紧围绕学校“争进位、升层次、创一流”的三步走战略安排,锚定目标、扎实工作,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与学校发展同向同行,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代表团邓韬:聆听党代会报告后,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报告聚焦的“固本强硕申博”“转型更名升大”发展蓝图以及“区域发展,铜院有为”的使命担当,让身为学生支部书记的我明晰了奋斗方向。报告提出的着力培养一支“懂党建、精业务、善管理”的管理干部队伍,深刻诠释了高校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的紧密联结。作为支部“领头雁”,我将深学细悟报告精髓,推动党建与学业科研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党员将个人成长融入学校发展大局,在实验室里专注科研、在课堂上认真求知、在社会实践中服务群众。同时扎实强化支部建设,筑牢战斗堡垒,以青春之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三代表团胡丽娟:听完党代会报告后,我深受鼓舞,感受颇深。这次党代会报告,非常明确地指明了学校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就是“固本强硕申博”和“转型更名升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同时给出了具体的措施步骤。例如,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提出了聚焦高水平学科建设,聚力高标准专业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突出高端人才引进培养,鼓励教师攻读国内定向培养博士,优化发展环境用才留才;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注重多岗位锻炼干部,有序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建立干部实绩档案等。作为铜仁学院的一员,我有一种荣誉感,为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为学校“升博”和“升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代表团吴承品:这是一份凝聚共识、引领方向、催人奋进的报告,也是一份指引学校迈向新征程的纲领性文件。报告中提到,要不断加大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深化学科交叉融合,重点发展“材料科学+”“健康科学+”等领域,这为包括大健康学院在内的学科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指明了特色化发展道路,更是展现了学校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优化学科布局的前瞻性思考。同时,报告将党的建设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为实现宏伟蓝图提供了最坚实的政治保证。整份报告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有战略前瞻性又有现实操作性,极大地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我们坚信,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体师生定能同心同德,将这张美好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共同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第四代表团马俊锋:聆听了第三次党代会报告,深感振奋与鼓舞。报告全面总结了学校过去五年的卓越成就,为未来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让我们对学校迈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充满信心。作为教务处副处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固本强硕,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为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学校“固本强硕申博”和“转型更名升大”的目标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我们相信,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第五代表团田自立:第三次党代会全面回顾了学校过去五年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学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安排、奋斗目标,以及围绕思路和战略安排着力实施的“六大工程”和“六大行动”。此次党代会报告站位高远,内涵丰富,在“六大工程”“六大行动”中多次着墨共青团工作,并对未来五年全校青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对共青团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深切期许,令身为共青团干部的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如磐。下一阶段,学校共青团将以此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扣学校未来“固本强硕申博”与“转型更名升大”目标任务,大力推进铜仁学院共青团“五维”工作新格局,不断提升团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围绕学校新的“两大转型”,结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调整,精准对接创新型拔尖应用人才培养需求,以“学科专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创竞赛”为切入点,推动第二课堂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在学校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中汇聚青春力量,彰显青年担当。
第五代表团刘方林:作为特殊教育系党支部书记,在深入学习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时,我心中涌动着三重感动。一是使命在肩的庄严感。报告聚焦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带头人的责任。我更加坚信,党建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特教课堂里的每一份耐心与专业。二是扎根基层的归属感。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党支部将深化“党建+特殊教育”模式,通过党员教师结对帮扶残障学生、开发红色融合课程,将党的温暖传递给特殊群体。三是创新探索的紧迫感。面对报告提出的“育人为本,科研先行”要求,积极打造“党建+科研+实践”育人链,在特殊教育数字化、康复技术等领域攻坚,培养更多新时代特教人才。站在新起点,我将继续以样板支部为阵地,把党代会精神转化为特教人温暖而坚定的行动力。
第五代表团陈颖: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立意高远,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举措务实。立足基层党建、科研与学科建设岗位,我深感责任在肩。我将以三个聚焦推动党代会精神落地生根。一是聚焦党建引领学科深度融合。依托英语学科优势,将支部建设嵌入地方文化外译、课程思政教学等专业实践,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学科发展优势。二是聚焦科研攻关突破。重点布局英语学科硕士点培育,以学科发展推动学院在科研论文和课题的突破。三是聚焦人才队伍政治引领。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吸纳,通过党员先锋和科研攻坚,激发党员在关键任务中的带头作用。我将以实实在在的业绩,把党代会蓝图转化为基层实践的生动图景,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稿源:党委宣传部整理 一审:张东方 二审:张朝飞 三审:周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