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我校在学科大楼举办了以“经验共享凝合力,高效指导绘蓝图”为主题的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研修活动,副校长龚静教授出席,教育学院副院长、项目负责人董世华教授主持。
研修活动采用互动沙龙的形式,包括圆桌讨论和案例分享,聚焦跨校研修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围绕跨校研修的主题、形式、人员、内容及研修体系构建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旨在通过研讨达成共识,提高项目指导实效。
活动中,龚静教授强调,要坚持“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的社会服务理念,通过项目的开展与推进反哺人才培养,实现高校、项目县、项目学校的共同增值。
活动中,十个县(区)的项目负责人围绕跨校研修展开热烈讨论,分享了各自的探索与实践。德江县项目负责人张敬忠教授介绍了以“学科问题”为主题、由项目学校轮流组织的跨校研究模式。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项目负责人刘方林博士认为德江研修模式狭义了跨校研修的内涵,提出“经验即问题、问题即课题、课题即成果”的理念,并反对大规模开展只为听课而听课的活动。玉屏侗族自治县项目负责人李谦教授则主张通过听课发现问题,确定研修主题,解决项目学校的现实问题。松桃苗族自治县项目负责人冉耀宗博士建议,跨校研修的主题不应自上而下提出,而应在与项目学校教师充分交流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项目学校的需求,解决他们面临的紧迫问题。江口县项目负责人陈元博士指出高校组织的跨校研修与项目学校自行开展的研修存在两条线的问题,建议双方形成共识,建立合力,提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由项目学校组织,高校提供指导,通过模式示范和学校观摩,鼓励创新。各项目组组长在讨论中充分展示了各自项目县在跨校研修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
此次研修活动为项目指导小组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也为我校进一步推动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此次活动,各小组在跨校研修的组织形式、人员安排、内容设计以及研修体系构建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跨校研修应紧密结合民族地区教育实际需求,注重研修主题的针对性和研修内容的实用性,切实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同时,各小组还强调了成果导向的重要性,通过案例收集、教学模式创新等方式,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供稿:左文 一审:张东方 二审:张朝飞 三审:叶丹)

研修活动现场

副校长龚静教授讲话

项目负责人董世华教授主持